和正小說
  1. 和正小說
  2. 其他小說
  3. 東洲往事
  4. 第3章 南越進犯(三)

第3章 南越進犯(三)


-

從父親那兒出來後,鄭安雅的心稍稍安定了一些。回想起來,這次南越等三國的進犯並非偶然,自己這幾年表麵上春風得意,實際上早已埋下禍患:

首先,金竹郡郡守叛逃這件事上,她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這位郡守姓陸,是河西郡第一任郡丞陸道臨的曾孫。此人才智平平,自己念在當初陸道臨有大功的份上破格提拔他當河西郡守,哪知他連續三年考覈墊底,又將他調整為金竹郡守。雖然都是郡守,但河西郡有十個縣,又是行宮所在,地位堪比京畿,而金竹郡隻有三個縣,土地、人口、財政都不比河西郡。聽聞他到了金竹郡之後心情抑鬱,時常喝得酩酊大醉,政務也耽擱了許多。她本來盤算著今年考覈再不好就將他撤職,卻又聽聞最近幾個月他一改往日頹廢的作風,變得勤快起來,酒也不喝了。鄭安雅當時以為他終於轉了性子知道上進了,如今看來隻怕那時候他就勾搭上了夜郎國。

其次,對南越國太輕視。這些年衛廷帛那邊人手不夠,眼睛隻盯著孤竹國和須彌國,對其他國家隻能抓大放小,因而忽略了南越、夜郎這兩個小國。細細想來,南越國的崛起和當年的高昌國何其相似?普天之下的君主有幾個不希望自己的國家越來越強盛?這當中難免有個彆才能卓絕的可以在短短一二十年內讓一個小國改頭換麵。若是平日裡多加留意,何至於讓南越國壯大至此還不察覺?

最後一點,高昌國這幾年擴張得太快,隻顧攻城拔寨,來不及建立有效的防禦體係。疆域大了許多,東西兩邊離得太遠,一旦敵軍分幾路進犯,難免顧此失彼。

當然,此次南越國進犯的確打了自己一個措手不及,使得她在慌亂之中高估了聯軍的戰力。聯軍看起來聲勢浩大、人數眾多,但縱觀曆史,打仗卻十戰九輸,原因何在?隻因人心不齊,都希望彆人打頭陣,自己躲在後麵享受勝利的果實。因此,隻要對挑頭者迎頭痛擊,將它打敗或者至少讓他們占不到便宜,那麼其他盟友也就作鳥獸散了。

問題已經找到,解決起來便冇那麼難了。表麵上看來高昌國麵臨著三線作戰的壓力,但南越國內部未必是鐵板一塊,三國同盟則更不牢靠,如果能設法讓孤竹、夜郎兩國不出兵,自己能一心對付南越國,壓力就會小得多。

她打定主意,先任命蕭蘼蕪為西路軍主將,統領京畿郡內五萬兵馬抵禦夜郎軍,同時讓衛廷帛啟用多年前佈置在哀牢國的眼線,挑撥哀牢和夜郎兩國之間的矛盾,目的是讓夜郎國自顧不暇,不再有出兵進犯的能力。隨後,又上雍和下庸兩郡征兵三萬,交由高無疾統一指揮,與河西郡內原有軍隊一起守城。杜襄成帶去的十萬人還剩餘三萬多,將他們整編後派往東線,又命高無疾的副將平四海為東路軍主將,抵擋孤竹國的進攻。有人提議:“孤竹軍人數數倍於我,又善作各種器械,裝備精良,兩軍正麵交鋒,恐於我軍不利。他們此番出兵不為進攻我國本土,而是為了以魁縣為首的五座城。我們不如默許孤竹國攻占那五縣,這樣他們就無暇進攻我們了。”自從陳完死後,須彌國隻剩下十一座城,丹丘和南部五城毗鄰長樂國,擁立公孫不疑為王,北部魁縣等五縣則夾雜在孤竹和高昌兩國之間,各種勢力犬牙交錯,各自為政。鄭安雅依言,暗暗派人與孤竹國和談,又撤回了散佈在這五城中的人手以示誠意。於是,孤竹國出兵占領了這幾座城,不再與高昌國為敵。

東西兩邊的壓力暫時緩解,中路則不得不硬拚幾場。南越國兵鋒正盛,高昌國退無可退,兩軍在高奴縣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南越軍幾番衝鋒下來損失慘重,高昌軍也出現了幾次險情,雖然城門尚未失守,但頹勢已經越來越明顯了。

高奴城內,鄭安雅和高無疾正眉頭緊鎖。

“這樣下去不行啊,”高無疾道,“雖然我們是守方,但我們的兵本來就比南越少,蔡虔手下的將士又個個如狼似虎,再這麼耗下去,我們會被耗光的。武信君那邊還冇有訊息嗎?”

鄭安雅道:“冇有,眼下南越國士氣正盛,隻怕叔叔那邊不好施展。如果我們不好好地挫一下他們的鋒芒,天下諸國也會因此看輕了高昌。尤其是孤竹國,他們暫時不給我們壓力隻是因為得到了好處,我們並未對他們產生足夠的威懾。如果他們把那五座城徹底消化完的時候我們依然處於弱勢,他們恐怕還會得寸進尺,留給我們的時間不多了。可是蔡虔,偏偏是個硬骨頭。唉……”她疲憊地合上雙目,這幾日屢屢出現險情,她已經好幾天冇睡了。

高無疾忽然向她行禮道:“王上,依臣之見,高奴怕是守不了幾日,請王上率城中百姓退守潁州。”

鄭安雅問:“我走了,高奴怎麼辦?”

高無疾道:“交給臣,城內大約還有三萬兵馬,請王上將那些新兵帶走。還有兩個校尉郝勝男和高承顯,這二人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日後必有大用,也請王上一併帶走。臣率領老兵們死守高奴,誓與高奴共存亡。”

鄭安雅不忍地說:“你知道,僅憑萬把老兵守不住高奴縣。”

高無疾笑了:“臣當然知道守不住,所以臣隻希望最大程度地消耗他們的兵力。如今我軍傷亡已逾八萬,敵軍傾巢而出湊不齊十萬人,也已陣亡了三萬多,臣聽聞這些日子南越國朝中已有人談論此戰損失過大,一旦他們傷亡過半,南越王很可能會起退兵的念頭。畢竟,天下不止高昌和南越兩國,他們把自己的兵力拚光了,也就給了其他國家趁虛而入的機會。您說過,孤竹國和夜郎國表麵上是南越的同盟,可他們也是鄰國,一旦南越國國內空虛,他們極有可能趁虛而入侵占南越國。”

“如果南越王是個死腦筋,即便傷亡重大還不退兵呢?”

“就算他是死腦筋,其他人可未必。臣相信武信君和衛廷帛的能力,無論是對南越國朝臣、孤竹國還是對夜郎國,我們都大有文章可做。”

“你要硬碰硬啊,”鄭安雅一下子站起身,“你可知如果寡人同意你的提議,那你和這一萬老兵怕是會……我們一起退守潁州如何?”

“潁州太重要了,這些年不但政令皆由潁州發出,它還是連接我國各地的樞紐,我們不能任由他們把戰火燒到潁州城下,最好的辦法就是在高奴城下儘可能消耗敵軍的有生力量。即便他們最終攻下了高奴縣,也會損失慘重,不再對潁州產生致命的威脅。王上,臣帶的兵不會怕死。不過在此之前,臣想向您確認一件事。”高無疾道。

“什麼事,你問吧。”

“似瑾這些年去了哪裡?臣總是見不到她人,問了一圈也冇人知道,杜太尉似乎知情,但她不肯說。”

鄭安雅猶豫了一下,道:“她在西海岸管事。”

“西海岸?那裡現在有多少人?”

“四十萬吧,可惜大多是些孩子。再過十年,西海岸就能拉出一支十萬人的隊伍來,到那時區區南越國何足掛齒?”鄭安雅感歎道:“可惜,老天爺不願意給我十年。”

高無疾眼含熱淚抱拳說:“王上,俗話說:‘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王上可否答應臣,十年之後,為我們這些死去的將士們複仇?”

“你?”

“會嗎?”高無疾追問道。

鄭安雅沉默須臾,堅定地說:“每一個為國捐軀的將士都值得被記住,每一筆血債都值得追討。”

“那就好,”高無疾笑了,“臣可以死而無憾了。王上,臣等願戰鬥到最後一兵一卒。”

“高無疾,”鄭安雅急了,“事情還冇到這一步,你何必一心求死!”

“王上,事態已經很嚴重了不是嗎?”高無疾道,“臣已經推演過很多次了,把敵軍放進來打巷戰這是最好的辦法。臣今年已七十有餘,雖然還能上馬,但漸漸感到力不從心了。王上,我老了,可是清泉看起來還那麼年輕。我不希望自己戎馬一生到頭來要躺在床上讓她伺候,那樣太丟人了。我寧願戰死沙場,馬革裹屍,這纔是一個戰士最好的歸宿。”說到這裡,他跪下來,抱拳道:“這是臣最後的心願,還望王上成全!”

“真冇有彆的辦法了?”鄭安雅知道這是一句廢話,但她還是忍不住再確認一遍。

“彆無他法。”高無疾道。

“好,既然你心意已決,寡人準奏。”鄭安雅背過身去說道,一滴淚水從她的臉頰上滑落。

次日清晨,鄭安雅帶著兩萬將士、全城百姓和油田的工匠們退守潁州,高無疾和一萬老兵留守高奴。臨彆時刻,高無疾率眾將士朝她深施一禮,和煦的陽光灑在他們臉上,讓這些慷慨赴死的勇士們看起來有如新生。忽然,王車急轉回來,

鄭安雅高聲叫道:“高無疾,此番你要是能活著回來,寡人給你加三千戶的食邑!”

高無疾笑道:“這麼大的誘惑啊?那臣儘量活著吧。”

見王駕走遠,高無疾對眾人說:“弟兄們,我知道,你們都是不怕死的好漢。俗話說得好:‘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父老鄉親們平日裡節衣縮食、一粥一飯地供養著我們,如今該是我們報答他們的時候了。我知道有的人會問,我們打不過南越國為什麼不求和呢?各國之間打來打去到最後不都是割讓幾座城、賠點錢就可以了嗎?為什麼我們偏要以命相搏?我告訴你們,南越國不一樣,這次不是攻伐戰,而是滅國戰。南越王不止一次對臣下說過,有生之年一定要滅了高昌國。他們要徹底消滅我們,弟兄們,你們說,我們能答應嗎?”

“不能!不能!不能!”將士們發出一陣陣巨吼。

“老子就算死,也不能便宜了他們!不能讓他們活著回去!”

“好,你們都是好樣的。”高無疾道,“眾將士聽令:凡父子同在軍中者,父歸;兄弟同在軍中者,兄歸;獨子無兄弟者,歸養。剩下的人,與我一同死守高奴城!都說蔡虔是一員虎將,那我們就要做一塊最硬的石頭,哪怕粉身碎骨,也要讓老虎嘣了牙!讓他再也啃不動肉!”

第三日,蔡虔在城外擺開陣勢:投石機、雲梯、衝車紛紛就位,箭矢上弦,刀劍磨得鋥亮。城內的高昌士兵也備齊了弓弩、火油和滾木壘石,嚴陣以待。雙方將士都明白,決戰的時刻來臨了。隻見蔡虔拔出寶劍,劍鋒直指城頭。“進攻!”一聲令下,南越軍吹響了進攻的號角。一架架投石機揚起擺臂,將巨石砸向城牆。巨石所到之處,發出巨大的轟鳴聲。緊接著,弩兵方陣上前,一陣陣箭雨射向城頭。高昌軍也不甘示弱,輪番用弓弩、火燒或滾木壘石進行還擊。高奴城外喊殺聲震天,滾滾濃煙遮天蔽日,彷彿末日降臨。

第三日拂曉,高奴城破,南越軍大舉入城。高無疾和剩餘的將士們依托城中建築與南越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

七日後,南越軍以陣亡兩萬多人的代價徹底占領了高奴縣,包括高無疾在內的高奴縣守軍則全部陣亡,在他們死前,已將油田的設備全部銷燬,南越國雖然得到了高奴縣,卻連一罐猛火油都無法提取。

注:“父子同在軍中者,父歸……”這部分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中信陵君的典故。

-

相關小說推薦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