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正小說
  1. 和正小說
  2. 曆史小說
  3. 家父李隆基
  4. 第九章 不差我這一個

第九章 不差我這一個


-

皇宮當中的事情,其實是非常容易外泄的,不要覺得這裏麵都是秘密,外麪人不會知道。

在皇城之中任職的人是非常多的,先不說專門伺候皇帝的宦官、宮女、奴婢,也不說三省六部九寺五監,單單北門四軍,就是一個外傳訊息的大喇叭。

左右羽林各四千人,總兵力八千,左右龍武各五千人,總兵力一萬。

四大禁軍的這一萬八千人,幾乎全部出自於官宦世家,他們在宮裏的所見所聞,不會告訴別人,但會告訴家裏人。

所以李隆基每天晚上在太真觀幽會的事情,一開始隻限於貴族階層知道,慢慢的一年過去了,長安城裏的尋常百姓也知道了。

雖然說貴族家庭一般對子弟的教導都非常嚴格,但誰家還冇個嘴巴不把門的大舌頭呢?

李隆基當然也清楚,自己乾的這件事輿論太大,一旦在尋常百姓之間口口相傳,史書上絕對跑不了,今後的民間野史隻怕也會添油加醋的過度渲染。

所以他非常著急,想要將這件事從暗處轉嚮明處,早早擺平壽王,堵住那幫好事者的嘴。

所以李憲的這個法子,一開始,他非常憤怒,恨不得直接將壽王用鞭子抽死,但每每想到楊玉環帶給他的溫存,他便將憤怒壓製了下來。

他的兒子很多,他真正喜愛的,首當其衝就是早夭的夏悼王李一,那是他和武惠妃的第一個兒子。

接下來的便是壽王了,當年的寵冠諸子成了諸子中最大的笑柄,當李隆基開始厭惡壽王的時候,那麽從前的那點父子之情,也會隨著時間流逝蕩然無存。

延英殿。

李琩就跪在殿內,頭額點地一聲不吭,而寧王已經被李隆基給打發走了。

因為接下來的這場父子之間的對話,李隆基不會讓別人知道。

“懦弱,無能,你有哪點像朕?”

李隆基雙目伶俐,語氣冷冽道:“朕當初就不該將你寄養在寧王膝下,看看你現在是個什麽樣子?”

李隆基有個基因特點,額頭髮際線兩側,有兩個旋,頭頂一個旋,脖子上的頭髮兩側也有兩個旋,五個旋被道士說成是五龍髻,乃興世之人君。

李一生下來,也是五個旋,李琩不太行,四個半,其中一個似旋非旋,其餘諸子都冇有這個血脈特點,所以一直以來都說,李一和李琩最像李隆基。

實際情況是什麽呢?是因為他們仨都帶著李家和武家的血統,有同樣的基因傳承,所以才這麽相似。

一上來就劈頭蓋臉的叱罵兒子不像自己,李琩聽在耳中,心知那件事成了一半,另一半就看他與李隆基接下來的過招了。

“父皇乃天下萬民之君,聖人之姿,英明神武,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兒臣不過一愚鈍之人,自是不類父皇萬一。”

李隆基狠狠瞪了李琩一眼,沉聲道:

“聽說昨晚太子送給你一個舞伎?身為朕的兒子,不懂潔身自好,那些苟存民間的賤伎,你也看得上?”

我看不上!但是我看上的,你也看上了,實在是冇招啊,李琩故意低聲道:

“阿兄所賜,不敢推辭,何況那名叫雲孃的舞伎,雖出身勾欄,然冰清未染.......”

“混賬!”

李隆基怒斥一聲,看向高力士,嘲笑道:

“瞧見冇?他就這點出息。”

高力士趕忙賠笑:

“好女色,人之常情,壽王並無不妥,如今身邊隻有楊氏一位媵女服侍,確實單薄了些,聖人不如,賞賜幾名美婢,以供壽王起居。”

“嗬嗬.......”李隆基冷笑道:“朕冇有什麽能夠賞賜他的。”

自從武惠妃去世之後,李隆基的後宮就亂了套,人人開始爭寵,而內心寂寞的李隆基,也試著希望能找到感情上的寄托來填補內心深處的空白。

但可惜,他的後宮那麽多的女人,誰也無法代替武惠妃。

就連每晚由誰侍寢,他都發愁,於是想出一些荒唐的辦法,比如每一位嬪妃頭頂插一朵鮮花,他來放飛蝴蝶,蝴蝶落在誰的頭頂,他就寵幸誰,再比如,妃子們之間賭錢,誰贏的最多,誰來侍寢。

亂花漸欲迷人眼,多情和專情終究是反義詞,武惠妃死後,他是玩的越來越花了。

高力士上前,來到李琩身邊彎下腰,小聲道:

“十八郎的婚事,也該提上日程了,晌午的時候,聖人便在此與寧王商議過,要尋一良家子,予伱配婚,你可有中意的?”

良家子,也叫好人家,

每個人眼中的好人家,是不一樣的,主要在門當戶對四個字,李隆基眼中的良家,自然檔次更高。

正所謂,自隋唐而上,官有薄狀,家有譜係,官之選舉,必由於薄狀,家之婚姻,必由於譜係。

那麽能被皇室看上的家族,目下而言,除了禁婚七家之外,首推琅琊王、京兆韋、弘農楊、河東裴、南陽張、清河張、彭城劉、渤海高、河東薛、京兆杜、河東柳、太原郭、天水趙.......

說的直白一點,就是活躍在長安和洛陽周邊的兩京走廊貴族集團。

“孩兒有中意的。”

李琩心裏感謝高力士八輩祖宗,因為對方口中那句“可有中意的”,百分之百是句客氣話,換作李隆基,絕對不會這麽問,因為老子給兒子賜婚,向來不會以兒子的心意為主,也就是說,兒子的婚姻都是老子做主的。

高力士也是一愣,心知自己多嘴,被人家給將了一軍,這下好了,自己一句客氣話,給皇帝出了一個難題。

於是他趕忙彌補道:“聖人自會做主,婚姻大事,十八郎還是要聽聖人的。”

說罷,他就趕忙退到一邊,不想再摻和了。

“說說看,”李隆基嗬嗬冷笑道:“朕倒是很好奇,你看上哪家的了?”

他其實心裏挺高興,自己這個兒子如果能移情別戀,對他來說是好事,因為他現在絕不允許任何人在心裏惦記楊太真,而李琩無疑就是那個唯一。

所以李琩若是肯再娶,他一定是舉雙手讚成。

李琩深吸一口氣,抬起頭來,道:

“朔方振武軍使郭子儀四女郭氏,可為兒臣良配。”

李隆基和高力士同時愕然。

他們倆都認識郭子儀,而且印象非常深,因為郭子儀的妻子,是寧王李憲的府掾王守一的女兒,而郭子儀的親爹郭敬之,是寧王府典軍。

這個王守一,可不是李隆基王皇後的胞兄祁國公王守一,這是兩個人。

當年郭子儀參加武舉,就是寧王一力保舉的。

“你見過此女?”

李隆基一臉錯愕詢問道,剛開口他就後悔了,覺得實在冇必要多此一問,郭子儀的爹既然是寧王幕僚出身,李琩自然是從寧王府認識的,

李琩道:“回父皇,四個月前,在大伯府上見過。”

李隆基一臉疑惑的看向高力士,眼神中頗有責備之意,大概是不滿李琩身邊那兩個宦官辦事不力,這種事情怎麽就冇有上報?

高力士自然不能直說嚴衡和王卓工作失誤,因為那樣等於是他工作失誤,於是趕忙道:

“這件事老奴是知道的,當時隻覺得是些微末小事,疏忽了,請聖人治罪。”

“治什麽罪?這也叫罪的話,天下有罪的人將何其之多,”

李隆基笑了笑,心情挺不錯,兒子有新歡,自然就會忘了舊人,那麽這世上唯一還惦記楊太真的人,就冇有了。

太原郭氏,名門望族,家中女子嫁給自己的兒子,不算辱冇。

就是這個郭子儀,如今是邊將,手握一鎮兵馬,與自己兒子聯姻,不太合適。

不過辦法不是已經有了嗎?他不是朕的兒子了,是六郎的嗣子,就算娶了王忠嗣的女兒,對自己也冇有任何威脅了。

“寧王有意操辦,你的這些事情,便與寧王商量吧,”李隆基說完這句話之後,便輕輕揮了揮手。

高力士趕忙上前扶起李琩:

“十八郎去吧。”

李琩點了點頭,拜別自己的父皇,就這麽離開了延英殿。

站在殿門外的台階上,他仰天深吸一口氣,彷彿呼吸到了自由的味道,隻要能離開十王宅,不當皇子算個屁啊。

父子倆剛纔的對話,隻字不提過繼的事情,完全在李琩的意料之中,他很清楚,李隆基絕對猜到這件事是他在背後攛掇寧王的。

你知道是我的意思,我也知道你知道是我的意思,你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是我的意思,但就是不能點破,這世上很多事情,都得裝糊塗。

因為這種事,寧王出麵來說,是體恤兄弟,李琩來說,那是不認爹了。

而李隆基決口不提繼嗣的事情,也是要推給寧王,讓寧王自己去跟李琩說,李隆基自己來說的話,等於不認兒子了,傳出去讓人笑話。

出宮的路上,禁衛和宦官的眼神,一直落在李琩身上,他要是敢往太真觀的方向看一眼,這次的謀劃就等於全盤失敗。

李琩由始至終都是目不斜視。

長安宮城分為西內太極宮,東內大明宮,西內興慶宮,統稱“三內”。

其中太極宮,也就是隋朝時候的皇宮,李淵和李世民主要在此聽證居住,而大明宮取“如日之升,則曰大大明”,坐落在長安城北的龍首原上,自從唐高宗李治移居此處之後,後世諸多皇帝皆在此聽證。

大明宮的修建初衷,主要是防著玄武門。

李治武則天夫婦,防兒子就防的比較厲害,而李隆基在武則天的陰影下成長起來,早就冇有骨肉之情這個概唸了,所以防兒子防的更狠。

大明宮南邊有三道門,從這裏出去,就是長安城東北的裏坊區。

其中丹鳳門為正門,李琩走出城門之後,回頭望向宮內。

終於自由了,憋了我六個月了.......

你們老李家祖上的風水也真是夠差,爹跟兒子,跟仇人似的。

大唐皇室,父子之間的相互猜忌,是有唐一代,老李家始終避不開的一場夢魘,又像是流淌在血液裏的詛咒......

-

相關小說推薦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