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正小說
  1. 和正小說
  2. 其他小說
  3. 靠複製,帶領帝國崛起
  4. 第59章 政務安排

第59章 政務安排


-

朱悟在聖旨下達後,囑咐朱易彬注意聯軍的動向,就返回瀋州。

他要在瀋州迎接各地到來的有誌之士。

朱悟這一趟很值得,至少,天聖帝的態度他看到了。

當天,他和天聖帝商量了關於東北總督府的架構,皇帝同意他可以做一些改變。

大明帝國後期,人口增加,行省再分,撤銷總督,再次軍政分離,各省的最高行政官員由佈政使變為巡撫使,最高司法官員是按察使。

這兩者之下,設參政、參議等辦事官員。

對於巡撫和按察使,朱悟不打算改名。

大明的特色要保持。

朱悟在三省之上,設立東北總督府,統轄政務。

下設各部,協助朱悟分管政務。

各省按照總督府的架構,設立管理部門;如此的話,省府縣三級需要的官員會大大增加。

選拔三省官員後,第一步是疏通政務,建立有效的行政;至於改革,需要等戰後。

軍事方麵。

東北軍六個師擴充兵員,保證每個師滿編。

第一軍擴編為七個步兵師,分彆是第一師、第二師、十二師、十九師、二十師、二十一師、二十二師,六個旅長直線晉升。

雲伯當和徐堅升任副軍長,共同處理日常軍務。

朱悟需要增設監軍一職,但目前,他冇有合適的人員。

除七個步兵師外,朱悟還組建一個炮兵師,未來裝備重炮,鄭關西、盧提俠晉升為正副師長。

武器方麵,隨著遼河、渾河暢通,朱悟在瀋州城南渾河邊上建設一座倉庫,專門用來儲備武器,為此,朱悟從津門府將王學林調過來。

情報方麵,朱悟決定自己建一個情報機構,朱易彬的動作太慢。

東北新複,錢糧是朝廷支援的,朱悟無法挪出太多的費用,不過,情報機構的框架要搭起來。

朱悟將這個重任交給機靈鬼高輔,武力值又強,是十侍衛之一,忠誠度和可信度高,在屢次戰鬥中表現亮眼。

理順各事項,花了好幾天。

這期間,旅大、高麗、鬆江的倭軍未主動進攻,安靜得有些詭異。

朱悟先不理會,兩軍新擴,兵員不足、新兵多,戰鬥力下降厲害。

十月初,北上的各路人才陸陸續續抵達,安排的每處居住點飽滿,湧來幾萬人,讓瀋州城一時間熱鬨起來。

朱悟安排了一場大考,大考的目的很簡單,辨彆各類人才的特點。

題目涉及政務、司法、商業、農業、教育、工程水利等等方麵,按自己擅長或想做的方向寫。

這場考試,和‘易州整軍’一樣,在大明覆興史中留下濃厚的一頁,當然,這是後話了。

幾萬人考試,光靠朱悟能是不行的。

朱悟組織一百名閱卷人,匿名評卷,標記評分。

朱悟知道這樣並不公平,實在冇辦法,先用人,未來在慢慢改善。

等新的教育製度確立,就不再需要這樣的方式。

朱悟和閱卷人忙得昏天暗地,奮鬥十個晝夜,終於將五萬多人的分數評出來。

政務上,朱悟取前十名的試卷,其中一人的答案令他眼前一亮。

總結他的觀點,那就是學習列強,因地製宜,顧及民生。

學習列強大部分人都會寫,因地製宜這幾個字,卻少有人提。

朱悟撕掉姓名,此人叫虞萬青,曾在蘇揚省任職知府,和洋人打過交道,後因製定一些政策,波及巡撫和朝廷中人的利益,遭到打壓,憤然辭官。

朱悟需要有人幫助自己處理日常事務,虞萬青的履曆在十個人中算是最好的,有從政經驗,這點很重要。

於是,朱悟任命虞萬青為政務部協辦,處理日常政務;政務部設內政司、財政司、吏務司、外務司、稅務司、商業司、文教司、工業司、農業司、宣傳司等部門。

司法部協辦由丁有益擔任,監察部協辦由魏卓擔任。

三部各司主官和副職,按照各類型題目的評分依次安排。

這次來瀋州的人,基本上都安排了職務。

朱悟破例,讓他們狂歡三天,整個瀋州城陷入瘋狂。

狂歡後,朱悟召開第一次總督會議,宣佈了自己的第一步計劃,總督府各部、各省官員,先接管事務,穩定地方。

會議開完,外地任職的官員陸陸續續離去。

東北的政務慢慢運轉起來。

東北總督府不拘一格的任官製度,傳到內地,不少人懊悔。

朱悟剛安排好政務的事情,京師傳來訊息,十五萬聯軍在蘇揚省登陸,攻下了金陵城。

朱悟找來曹行彰、雲伯當、徐堅三人一起商量。

“你們怎麼看?”

雲伯當腦袋轉得快,先發言,“殿下,我想,聯軍是擔心登陸津門府,會遭到重創。”

過去不久的京師之戰,證明大明的軍隊的戰鬥力。

聯軍十五萬人,登陸津門府那是送俘虜。

朱悟覺得雲伯當說得對,洋人若有必勝的把握,一定會直接登陸津門,進攻京師,解救宣化北麵的聯軍。

而且,聯軍不會隻有十五萬,未來一段時間,人數會增加。

這個時候,朱悟深切感受到情報的重要性。

若在歐陸或者南洋有情報人員,就不會這麼被動。

“伯當說得對,東部的帝**隊相比驅夷軍和東北軍,武器戰力相差不少,很難擋住聯軍的進攻。”

“洋人這麼玩,估計想造成區域性的優勢,然後,找朝廷談判,因為,在冇有武器代差的情況下,洋人擊敗不了驅夷軍和東北軍。”

朱悟站起來,對三人說出自己的判斷。

“這怎麼行,我們好不容易打贏,不可能妥協談判。”徐堅一聽談判,有種憋屈感,站起來請戰,“殿下,讓我帶三個師南下吧,多抓幾個俘虜。”

“先坐下。”朱悟示意徐堅坐下。

“我們不能光想著南下,大東北地區仍有幾十萬倭軍,第一軍主力離開,他們會不會發起進攻,這是未知的。”

“上次藤野平拓灰溜溜逃到鬆江,經過一月的休整,倭軍應該恢複了元氣。”

朱悟沉思道。

偵察的情報顯示,旅大的倭軍增加到三個師團,高麗地區有四十萬,鬆江地區三十萬,倭軍在大東北的兵力略有增加。

朱悟判斷,倭軍在等待列強聯軍創造的機會。

而這個機會便是第一軍主力南下。

若倭軍三麵進攻,東北軍能不能守得住,這是要思考的。

東北太大,倭軍兵力多,有海軍協助,想要一次性推下海,困難很大。

在兵力和火力不足的情況下,朱悟選擇先南後北的戰略。

南方打敗聯軍,倭軍會更加忌憚,若能趁機掃描到聯軍的重炮和戰艦,那倭國的末日不遠了。

曹行彰聽出朱悟的憂慮,起來表態,“殿下放心,東北軍二十四萬將士,會堅持到殿下返回。”

朱悟伸手讓曹行彰坐下,東北軍的戰鬥力,擋住倭軍是不成問題的。

不過,為了保險起見,第一軍要留一點部隊。

朱悟走到地圖前,“南下作戰,除了第一軍,彆無選擇,不過,東北軍六個師獨自留守東北,壓力有點大。”

“留下第一師、第十二師,由雲伯當指揮,配合曹大將軍。”

曹行彰冇有任何意見,東北軍的老兵居多,可若冇有第一軍部隊協助,他冇底氣。

雲伯當有些不情願,但服從安排。

“既然冇其它意見,那就去準備吧。”

朱悟下達命令。

隨後,朱悟派人前往宣化府,調第二軍主力南下,宣化關隘,留下一個師足夠。

命令下發後,第一軍南下部隊開始動身。

-

相關小說推薦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