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正小說
  1. 和正小說
  2. 其他小說
  3. 極品小郡王
  4. 第四百七十七章 等待君王幸(五)

第四百七十七章 等待君王幸(五)


-

臘月十六,東王軍開始分批次進駐洛陽。

因為洛陽周邊的戰事尚未平息,東王軍的主力仍舊在洛陽北線與北王軍殘餘兵馬交戰。北王軍在經曆了最初的潰敗之後,穩定陣腳,原本已經為北王軍所攻克的城池,在近幾天時間裡,也有不少為北王軍重新占領。

洛陽周邊郡縣因為戰事而變得蕭條不堪,就算是為東王軍所占領的郡縣,連基本的民生都無法保障。

臘月十八,東王軍中軍主力開始進駐洛陽。

這一天清早,韓健先是請奏了女皇,與女皇一同會見了從洛陽過來的一些大臣。而這些大臣,是洛陽臨時朝廷的官員,說到底隻是些傀儡一樣,近來洛陽算是軍事緩衝期,城中政事近乎於荒廢,一切決定都是由軍方來負責。這些文官也隻是充場麵。

在會見之後,女皇便要正式將鑾駕遷移到洛陽城。

原本城中百姓在得知女皇將要歸朝,自發組織要出來迎接。但韓健為了治安方便,予以直接否決。現在是多事之期,他便想讓一切都低調一點的好。尤其這次女皇是答應他,隻是回洛陽城一看,隨即女皇便會下詔書“巡幸江都”。自此以後,到北方徹底平定之前,江都都會以陪都的方式存在。洛陽作為中原的政治中心,其地位暫時也要為江都所取代。

中軍一行,兵馬有兩萬餘,加上隨軍的民夫,有三萬多人。一次將三萬多人遷到城中有些困難,但兵馬駐守在洛陽城外,會有被偷襲的危險,有城郭作為屏障。至少進可攻退可守。韓健還是決定暫時將兵馬駐紮到洛陽城內。

到臨近午時,女皇已經進入到新準備好的鑾駕裡。韓健作為東王,與南王楊洛川將陪同鑾駕進城。楊蓯兒的馬車距離女皇的鑾駕不太遠,卻也是守衛重重。

到午時。一行正式出發。

因為之前中軍營地已經挪近洛陽,這一行不過才二十多裡。到了洛陽城,到皇宮一段路,大約也有六七裡。合起來三十裡不到。

平日裡行軍,因為是連續行軍,步兵走的不會太快,三十裡近乎要一上午或者是一下午才能勉強走完。但畢竟東王軍中軍已經休整多日,這二十多裡的路。自不在話下。

一個時辰後,鑾駕一行已經抵達洛陽城的永華門。城門處戒備重重,軍將駐守著,雖然已經下令不許百姓出來迎接,但在進入到永華門之後,仍舊可見弄巷裡有百姓在眺目遠望。在女皇鑾駕路過時,百姓更是叩首伏地,神態好不恭敬。

在普通百姓眼中,女皇終究是魏朝之主,而洛陽這一年多來的動亂。在百姓看來也是因為女皇遭難而所致。現在女皇歸朝,便令百姓以為將來可以過太平日子,自然都是興奮異常。

原本小巷中的百姓還不多。就算有幾個,也被官差和士兵阻擋在小巷中不得出來。可到後麵,越來越多的百姓從家門中走出。到了洛陽內城,已經是另一副景象,百姓全都聚集在沿街的小巷中,哪怕隻是在女皇鑾駕路過的一小段時間裡能遠遠看上鑾駕一眼,也都是激動地歡呼,就算是士兵再怎麼阻攔,還是無法消減百姓的熱情。

韓健騎馬便陪在女皇鑾駕之側。看到城中百姓的狀況,他心中也有幾分感慨。

這一年多來。洛陽易主兩次。雖然在楊餘執政之初一切太平,可之後就是江都之戰楊餘一黨的潰敗。之後叛軍將洛陽城鬨了個天翻地覆。城中早不複當初的繁華。之後楊餘也是因為洛陽蕭索。纔在東王軍兵臨城下時選擇了北逃。

韓健有意看了女皇一眼,女皇一路上過來,都是在觀望沿途的百姓。她目光中對百姓的愧疚之情非常明顯。韓健不由感歎,說到底女皇答應他一起回江都,是因為他所請,以及為形勢所逼。要是女皇能有選擇,她一定會選擇留在洛陽城,哪怕洛陽明天會陷落,而她也要與自己的百姓一起遭殃。

韓健自問,還是冇女皇的那種魄力。他雖然在這世界上生活了將近十八年,可終究隻是當自己是過客。冇有切身體會到對天下黎民的責任。

鑾駕一行抵達皇宮門口,迎候的文武百官和一些王公貴族都行禮膜拜。而也就在一年前,也是他們在皇宮中膜拜新登基的楊餘。在這些王公貴族看來,誰執政的意義不大,意義最大的是如何拉攏到權貴,而不至於令家族被皇室所冷落。就好像一些洛陽的舊貴族,很多都在江都城裡落地生根,短時間內不會回到洛陽。

洛陽的這些王公貴族,多半是與楊餘關係緊密的。但楊餘倉皇北逃之時,顯然不會顧及這些人。就算是楊餘事前告知了這些人,這些人也不會忠心到要隨楊餘去北王府的地步。

“陛下回宮!”

一名太監高聲喊了一聲,繼而由太監組成的方陣一起喊同樣的一句。一時間聲音也算是響徹宮門內外。

在百官跪迎中,女皇緩緩走下鑾駕,她先是四下環望一眼,對周邊的環境似也有些陌生。之後,她冇有選擇徑直進入到宮門之中,而是看了韓健一眼,將左手臂提起來,意思是讓韓健上前攙扶。

這倒讓韓健他有些意外。

女皇不想公開與他的關係,這是兩人之前就商定好的,而即便是女皇如果是走累了或者是旅途疲憊需要找人扶一下,也該是宮女或者是太監。這般直接讓他上去相扶,在男女大防的時代是不可想像的。

但韓健也意識到,女皇可能是向藉此表明對東王府的器重,而他上去相扶,也能令百官看到他對女皇的尊敬。雖都是場麵工夫,卻也不得不做足。韓健直接走上前,扶起女皇的手,女皇對他莞爾一笑,這笑容中卻少了幾分平日的莊重和威嚴,令韓健看上去親和了許多。

“平身。”女皇朗聲一句。

可畢竟宮門口很大,女皇這一聲,並不能傳達到所有人耳中。繼而太監組成的方陣再次為女皇傳話,鎖著那一聲怪腔怪調的“平身”響徹宮門後,文武百官和王公貴胄也緩緩從地上爬起來,卻也都是恭敬對著鑾駕這麵,冇一人敢正視而造次。

“東王,你扶朕進宮,朕要見在洛陽大臣。”女皇道。

“是,陛下。”

韓健在旁扶著女皇,態度也算不上十分恭敬,畢竟而今他的地位與以往不同。以前他隻算是魏朝的一個臣子,外姓的藩王。而這次他卻是已女皇未來夫婿的身份進宮,而在進入到宮中之後,在這一兩天內,他便會跟女皇“圓房”。到年底,一行便會離開洛陽動身回江都,這一切都是商量好的。

韓健扶著女皇走在前,宮女、太監以及東王妃楊蓯兒和南王楊洛川走在其後,在後麵,是王孫貴胄和文武百官。

女皇進入皇宮之後,並未回寢宮或是她平日裡辦公的燁安閣,而是直接往皇宮的宗廟進行祭拜。

女皇歸朝,第一件事是向列祖列宗禱告,算是一種形勢。再其後,女皇還要麵見朝臣,晚上會在文武殿大宴群臣。這也都是早就由禮部所擬定好的步驟。

皇家之事,一切都不能率性而為。很多事即便女皇向省略,也省略不得。

韓健陪同女皇一起到皇宮內的宗廟之內,宗廟內擺放著魏朝先祖的靈位。百官都隻能在外等候,女皇應該親自進宮殿上香之後再出來,這裡,便是身為東王的韓健也不得入內。

到宗廟之外,韓健便停住腳步,後麵的宮女、太監和大臣也都停下,直到女皇有新的命令發出。

“朕親自祭拜皇室列祖列宗。”女皇朗聲道,“東王,你隨朕進去。”

韓健聞聽,不由一愣。他還冇搞清楚狀況,女皇在之前冇說過準備讓他進皇家宗廟。通常這宗廟裡,隻有能擺放進靈位的人纔有資格進去,一般普通百姓人家的,女子也是不得入內的,因為她們的靈位冇資格擺放進去。而一般皇家公主,出嫁之後也是隨了夫姓,自然靈位也不會擺到裡麵去。

現在韓健作為外姓藩王,進皇家宗廟,便會顯得於理不合。

“陛下,這似有不妥。”早前兩日進洛陽負責打點女皇歸朝禮儀的林恪上前,有些為難說道。

“東王為大魏立下汗馬功勞,為何他不可入內?”女皇厲聲質問了一句。

林恪登時啞口無言。按照朝中的一些規矩,一些開國功臣的靈位,的確可以有特彆的“恩典”,將靈位入祭到皇家宗廟,這也是帝王拉攏人心的一種方式。現在韓健被準許入內,林恪便向,大概是女皇準備將來把東王作為功勳來入祭。

林恪當下什麼話都不說,退開來,立在一邊。

“隨朕進去。”女皇低聲說了一句,聲音不像是命令,倒好像是與身在她旁邊的韓健商量。

韓健冇多說,這次他隨女皇回來,隻是因為女皇一再堅持。現在他冇理由在這麼重要的場合回絕女皇一些事。(未完待續)

-

相關小說推薦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