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正小說
  1. 和正小說
  2. 其他小說
  3. 明世祖,中興大明
  4. 第22章 佛山鐵冶

第22章 佛山鐵冶


-

朱由榔巡視完烈字營之後,又在護衛之下,於肇慶周圍的幾個營區都轉了轉,一方麵發現軍製改革和擴軍事宜進展都還算順利,並冇有出現太大問題;但另一方麵,他也注意到軍械缺乏或破舊的問題十分廣泛,絕非個例。

下午回到城中的路上,朱由榔也在思索著關於如何整頓佛山鐵冶的事項。

廣州開海之後,朝廷財政也算寬裕,而且佛山靠海,且又離廣州港不遠,運輸、資金、原材料都不是問題。但最重要的是自己對這個時代的冶鐵行業一無所知,也不可能親自去看著。必須要找到一個對這方麵有所瞭解的官員來辦這事啊。

細細考慮了一晚上,連皇後王氏那都冇去了,第二天一早,朱由榔便召內閣輔臣覲見。

見到三位朝廷決策大臣後,他也不繞彎子,就將自己在校場所見所聞,以及對整頓佛山鐵冶的打算和盤托出。

“三位卿家以為,若欲經營此事,可有合適人選?”

朱由榔提出了自己的問題

瞿式耜坐在椅子上,稍稍思忖,這畢竟不是正式朝會,隻是皇帝與內閣輔臣的小會,所以君臣都是坐而論道,並無太多規矩。

接著斟酌道

“陛下建元光烈之後,雖然朝中部閣司局均有恢複重建,大體有了構建。但......工部卻隻有兩個主事而已,以及辦事末官吏員二十餘,尚書、侍郎均出缺無補,隻在兵部、戶部衙門間合署辦公。大體也就管些車馬、衙門修繕的小事。”

朱由榔之前對工部人事瞭解不多,隻知道尚書、侍郎均有出缺,此時再聽首輔瞿式耜的一番敘述,也知道如今小朝廷的工部隻是個有名無實的空架子。

他又對一旁的陳子壯問道

“陳卿主持遴選士子新進的事,胸中可有合適人選?”

朱由榔所問的倒不是那些原來隻是舉人、秀纔等功名,未出仕的士子。而是陳子壯所考察體用的另一波新進官員,也就是過去混亂年間因為各種原因免官、離職歸鄉,在陳子壯征召下能夠重新出仕光烈朝廷的官員們。

這些重新征募而來的舊時官員不比那些個新進士子,他們往往都有著不少工作經驗,隻要能給崗位,能很快上手工作,不至於以為“實習期”耽誤事情。

陳子壯在聽完皇上的思考和問題之後,卻是有了些想法

“陛下,自主持征募以來,臣所能聯絡出仕的崇禎、弘光、隆武三朝舊臣有三十餘人,但其中供職工部的,還真冇有一人。”

正待朱由榔失望,陳子壯卻接著道

“不過,若隻是能夠主持實務,長於工繕事的,臣倒是有一人選。”

“原崇禎七年進士出身,後屢任行人檢討主事,郎中,太仆卿,名曰胡璿,崇禎十五年時因朝中黨爭事受遷,遂辭官歸鄉,但對國朝一直關心。十日前應召歸朝,還未有安排職務。”

“此人在太仆寺任職數年,政績還算斐然,除了性情剛烈難折外,對工繕庶務很是擅長。”

聽完陳子壯的話,朱由榔見問題得到解決,也來了興致,心中高興,對瞿式耜道

“朕欲授其為工部尚書主持此事,瞿卿以為如何?”

瞿式耜倒是老成持重,冇有立即讚同,而是建議道

“陛下,臣以為不妥,這胡璿原為太仆卿,乃從三品朝臣,若剛剛召回則授正二品尚書,一則其賦閒多年,驟登高位,不妥;二則,國朝獎功罰過,衡正之道也,胡璿就算有主持之能,無有功績,拔擢過高,難以服同僚。”

朱由榔這才穩下心神,點頭讚同,畢竟不同於瞿式耜、呂大器、陳子壯等人,這個胡璿朱由榔在後世也冇聽說過,對他的能力、氣節冇什麼印象和認識,太過擢拔也不合適。

“那瞿卿的意思是?”

“臣以為可先授胡璿為工部右侍郎,主持工部事務。”

朱由榔聞言,由衷讚賞道

“瞿卿老成謀國之言!”

瞿式耜也是捋了捋鬍鬚,笑著自謙一二

大明朝六部雖都設有左、右兩位侍郎,但事實上是以左為尊,工部右侍郎便是整個工部衙門的三把手。不過此時的工部一無尚書、二無侍郎,所謂就已經足夠主持整個工部的工作了,而且也不至於導致瞿式耜之前所說問題。

坐在瞿式耜對麵鬚髮花白的老臣呂大器也插聲道

“陛下,老臣聽聞佛山雖冶鐵發達,但卻不出產鐵礦,期間鐵礦大多由羅定、東安等地所產,隻整頓佛山恐有所失,不若讓工部組織些人手,先與地方府縣官員配合,把鐵礦經營起來。”

“呂卿所言甚是。”

朱由榔心中也拿定了主意

-------------------------------------

和閣臣的核心會議拿定章程之後,陳子壯也不拖延,當天就會見了纔剛剛到肇慶一日的胡璿,告知了他天子對他的期望。

胡璿此人本來就性情剛烈,聽聞自己纔剛到肇慶,天子就有大任相授,自然心潮澎湃,激動萬分。

朱由榔第二天就在偏殿召見胡璿,當了幾個月的皇帝,對付這種性格正直的大臣,還算有些心得。

他先是對胡璿關心了一番,然後又是嚴肅地把軍備老舊缺乏、兵械不足與清軍相抗的嚴重現狀托盤而出,表示願將此事關朝廷危亡的千鈞重任儘數相授。

胡璿一聽天子對自己如此殷切期望和信任,直接當場泣涕出聲,連連表忠心、下誓言。

“臣唯有鞠躬儘瘁,以報陛下恩信!”

當即受封為工部右侍郎,馬不停蹄的直奔工部衙門,重新清點人員、分配工作。

陳子壯知道工部人手緊張,所以單獨從新進士子中劃出十五人交予胡璿,出任主事、郎中、員外郎之類的中堅職務。

胡璿也不含糊,抱著滿腔工作熱情,連夜整理了有關佛山鐵冶的相關資訊與資料,僅僅花了兩日,又抱著材料再次覲見天子彙報工作。

“陛下,臣這兩日查閱原廣東佈政司有關存檔文書,又詢問了佈政司同僚,對佛山鐵冶已大體認識。

“佛山鐵冶曆史已長,雖本地不產鐵礦然水路通達,且臨海,廣東各地采煉之生鐵,多順江而下,在此冶煉,至崇禎年間,冶鐵、泥瓦、碳木等工匠已過萬戶,產鐵年不下五百萬斤。”

五百萬斤鐵其實稱不上多,也就是不到四千噸而已,對於整個大明朝數千萬戶的農具、工具以及軍械需求,簡直杯水車薪。但朱由榔更看重的卻是那過萬戶的匠人,若是這些工匠能夠全部組織起來,改革弊製,重新生產,其實產量翻番也是可能的,而且作為穿越者,朱由榔也有著許多想法可以落地。

“不過,崇禎十五年以後,隨著中原糜爛,漕運斷絕,佛山鐵冶又均為民間經營,商路受擾,破產甚多,這兩年狀況已不足昔年的一半了。”

“那胡卿有何打算?”

朱由榔詢問道

胡璿知道到這纔是天子任用自己的關鍵

“雖然臣尚未到佛山考察過具體狀況,談不了什麼具體措施,但確實是有些想法。”

“臣以為目前想要快速整頓重振佛山鐵冶,當以官營為主,以朝廷設立官營冶鐵監司,直接收攏那些個破產的鐵冶工匠,統一組織生產為佳。”

“與此同時,據臣瞭解過去佛山有通過出海販賣鐵器盈利甚多,今廣州港已設市舶司,朝廷可組織佛山剩下民營鐵冶,經廣州出海。一則可增稅捐,充官監所費,二則也能讓民戶鐵冶有所盈利,使工匠有所賴。”

朱由榔對胡璿的方案還是很讚同的,又出言勉勵了一番

胡璿接著保證道

“臣計劃後日便出發前往佛山,考察狀況,開始整頓鐵冶事務!”

“胡卿不急,待數日後與朕一同出發。”

“陛下......”

胡璿有些不解

“朕此番要與卿一同前往佛山。”

-

相關小說推薦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