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正小說
  1. 和正小說
  2. 其他小說
  3. 明世祖,中興大明
  4. 第44章 輕型野炮

第44章 輕型野炮


-

小潼河東側的這一場小勝,雖然讓明軍提高警惕,但遠還不足以讓吳三桂和豪格放下心來。

不過清軍也逐漸發現了對付明軍的辦法

光覆軍步兵紀律嚴明,火器犀利,卻是難以抵擋,即使是八旗重甲步卒,也就隻能平分秋色而已,但由於缺乏騎兵,導致一旦兩軍步軍交戰,明軍側翼便難以保護,清軍隻需在此時調動騎兵從兩側穿插突入,即使無法擊潰,也會逼迫對方為了保護前方步卒不被分割包圍,而被迫退後。

這就是騎兵在戰場上的最佳作用,兵法雲“以正合、以奇勝”,戰陣之上,騎兵部隊充當的就是這個“奇”,在兩軍步卒焦灼之際,尋機穿插突入,一錘定音。

若非之前有鬆潘騎兵趕來救場,否則楊展所部一旦崩潰,這些騎兵還能充當追殺潰兵,擴大戰果的作用。

接下來,吳三桂和豪格都頗有默契的以這種兩翼騎兵,中間重步卒大隊的方式進行行動,頗為有效。

連番兩次逼退了明軍王光興部和秦佐明部的進攻。

不過,戰爭是一切科技、戰術發展最為迅速的時候,也是一支軍隊成長的催化劑。

連番失利下,明軍這邊也開始檢討戰果,商議對應策略。

最後還是從成都趕來的劉文秀(四川戰役以高一功為主帥,劉文秀為副),帶來了光複左軍最新編組的一個炮營,這個炮營和一般常規炮營不同,而與之前那個攻堅重慶的重炮營恰好相反。

一般炮營編有五十四門火炮,而這個炮營則不同,編有多達九十門火炮,但這些火炮與常用的五斤、七斤火炮不同,彈丸重量隻有兩斤上下,也就和當年戚繼光車陣所用的小型佛郎機差不多。

火炮口徑極小,重量也很輕便,全炮總重三百來斤,一匹滇馬就能拉著走,必要時候,六七個士卒也能拉動。

這是武備局為明軍專門設計的一款輕型野戰炮,也是樞密院的一個嘗試。

之前明軍火炮,基本上都是按照營一級整編的,哪支軍隊需要火炮支援,就把炮營部署過去。

但這導致,火炮隻能在軍一級,由都督來調配,下麵的師、營缺乏強大火力輸出。

於是樞密院就想讓武備局設計一款輕型火炮,類似於過去明軍當中廣泛使用的小佛郎機,但由於采用紡錘式新型構造,威力和射程都遠比佛郎機要強(佛郎機氣密性太差,射程很短),以及新式炮車,以增強機動效能。

白文選看到這種新式輕型火炮後,迅速來了主意。

如果把這玩意編製到營一級,也不需太多,隻需要每個師排在最前沿,或是兩翼的營級方陣能夠裝備,便能成為破除清軍“鉗形戰術”的有力武器啊。

這樣,能夠加強明軍一線步軍的火力輸出,加速擊潰正麵清軍步卒的速度,或者隔著一兩裡,就能先對清軍騎兵進行集火殺傷,限製其行動範圍也是極好的。

雖然還是無法徹底解決問題,但起碼不用被動捱打了不是。

說乾就乾,劉文秀便把全營九十門火炮分散安插給最精銳的白文選部三個營,每營三十門火炮,可以說火力相當充足了。

連番三次勝利,也讓豪格產生了些期望,開始打算重新出兵奪回順慶府,否則就這般灰溜溜的跑回去,彆說能不能保住正藍旗,日後說不得也要被多爾袞清算。

於是乎,被派往從保寧攻打儀隴縣的滿清步騎大軍就撞上了早已準備好的白文選部。

這種將炮兵下發到三千人的營級單位,還遠遠算不上什麼“步炮協同”,甚至連拿破崙時期的“步炮協作”都達不到,這倒不是說武器效能不夠,這隻是部分原因,更多的是人員素質不足。

明軍的炮兵下方,更多隻是將炮兵放置在步兵方陣前,在兩軍接觸之前集火射擊,接觸之後,往後脫離入陣,等敵人退縮後又前突射擊。

即使如此簡單的協作,也不是一般軍隊能完成的,縱觀全軍,高一功和劉文秀選擇了素質紀律最佳的白文選部承擔。

-------------------------------------

當清軍將領都類統兵剛剛出保寧,還冇抵達儀隴時,就正麵相遇嚴陣以待的白文選部。

都類還是擺出屢試不爽的兩翼騎兵,中間步卒大隊突出的陣型,但恐怕很難再如願以償了。

兩軍相持不到兩裡,這邊排布在最前沿的三十門火炮就已經開始準備了。

炮營軍官用望遠鏡勘察遠處煙塵四起的陣列,估算距離,和其他副官用草紙演算後,將指令以旗語下達給各炮位。

炮營的指揮旗語倒是個新鮮玩意,古代軍隊倒不是冇有旗語,將帥的大纛、尉佐的將旗,甚至於明軍衛所編製中的總旗、小旗,最早就是指揮旗語體係中的末端,對於步兵指揮而言已經足夠,但對於技術性更強的炮兵,還是不夠。

為此樞密院專門派人和兵苑教官以及翰林院,彙編了一套新用炮兵旗語,相較於之前的步兵所用旗語,這一套顯然複雜得多,但還是有賴於明軍炮營那冠絕全軍的文化水準,不難執行。

步騎大陣混雜前進,速度緩慢,且目標巨大,不難觀瞄,眾炮手轉動炮位,調整仰角。

“一發裝填!西北方向,戌字位,乙號藥包,預備!”

自從肇慶軍改後,明軍炮兵、火銃,就已經開始使用定裝彈藥,其中炮兵的定裝彈藥要複雜一些,不同射程的裝藥大不相同,按照不同口徑、不同用途、不同距離,林林總總有十餘種定裝藥包。

“通通通......”

一陣硝煙掠過,在川北夏日山野中彌散開來,清軍遠遠瞅見這邊有硝煙升起,立馬就意識到是明軍火炮。

但主將都類並冇有太過擔憂,根據經驗,此時明軍火炮還處於校射階段,一般是打不中的。

而且一般情況下,明軍野炮都隻能遠距離集火射擊,隻要自己逼近二百步以內,為了仿製炮兵陣地被一鍋端,就必須撤離。

這樣看來,眼前這支明軍的炮兵也冇有在製高點山坡上構建炮兵陣地,而是排列在步兵方陣之前,如果不及時撤退,沉重的火炮難以轉移,很容易被呼嘯的騎兵一鍋端。

“通通通......”

在軍官和樞密參軍的不斷校正下,炮彈越打越準,對逐漸逼來的清軍步騎大陣不斷殺傷,都類敏銳的發現,這些炮彈殺傷力似乎相較於之前大為減弱,和那種將城牆、城門炸得稀巴爛的火力截然不同。

這個威力......莫非隻是佛郎機?

但射速又不如佛郎機,而且射程遠勝。

兩軍戰陣,也冇時間考慮這些問題了,清軍步騎隻得頂著炮火,儘量快速接近。

雖然輕型野炮的殺傷力比起之前的重炮大為不足,但卻也比小佛郎機之類強得多,由於氣密性問題,過去明軍一般使用的小佛郎機,射程不會超過三百步,大部分也就是二百步以內,也就比火銃強。

而這種新式野炮,射程高達近兩裡,足以讓敵人在這漫長的進攻路線上,付出慘重傷亡。

當然,缺點也是有的,至少射速比起佛郎機那種“後膛炮”更慢,不過完全可以用射程優勢補足。

對於清兵而言,這種隻能被動捱打的過程相當難熬,短短兩裡地,每一步都要倒下十幾具屍體,細細算來,其實傷亡並不慘重,滿打滿算,最多也不會過千。

但這種無法閃躲的壓抑感,非常打擊士氣。

終於,清軍黑壓壓陣列逼近百步左右,炮兵這才往後撤離,相較於五斤、七斤之類中型火炮,這種輕型炮非常方便,被挽馬往後拉拽,數息之間就撤入陣內。

-

相關小說推薦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