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正小說
  1. 和正小說
  2. 其他小說
  3. 明世祖,中興大明
  4. 第71章 李氏朝鮮

第71章 李氏朝鮮


-

此番海軍並未全軍出動,除了在福建、廣東留下部分戰艦,以防範荷蘭人外,還有部分戰船留在江淮前線,但主力戰船都拉了出來。

雖說一共不到兩百艘船,隻占海軍艦船總數的三分之一。

但這兩百艘,都是軍中精華所在。

其中十二艘甲板戰船,都是當初鄭芝龍好不容易,從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手裡撈來的珍貴貨色。

也是海軍載炮量最多的十二艘戰船,每船載炮二十八門,在東亞地區,已經可以吊打大多數武裝商船了。

自光烈三年開始,兵工公司先後向海軍調撥了火炮三百多門。

鄭成功根據載炮量不同,將全軍戰艦分為甲乙丙三級炮艦,甲級炮艦二十八門以上,就是這十二艘夾板船。

除此外,還有二十六艘大福船,載炮二十門,為乙等船,還有三十艘丙級船,載炮十四門。

其餘小福船、沙船、哨船等等輔助戰船,載炮就比較零星了。

滿清在張存仁的江南水師全軍覆冇後,就基本冇有水麵力量了,可能隻有山東沿海,有幾艘福船而已。

而且他們恐怕也很難料想到,明軍居然能遠道數千裡,跨過東海,直抵遼東、朝鮮。

其實明軍並非第一個執行這一戰略的。

早在當年唐初之時,英國公李績滅高句麗,采取的就是水陸並進,先從海上登陸,拿下高句麗南麵的百濟,而後與陸軍前後夾擊。

隻不過那時候的造船和航海技術還不發達,戰船隻能從山東半島出發。

而現在,艦隊卻可以直接從江南沿海開拔,通過近月的航行,抵達朝鮮半島西側。

-------------------------------------

朝鮮王國,京畿道,漢城府

此時朝鮮在位的,是曆史上被稱為朝鮮孝宗的李淏,這位仁兄命運挺曲折的,少時就被後金俘虜,親眼目睹了自己父親對著皇太極三跪九叩,從此將這奇恥大辱銘記於心。

而後又在滿清當了五年質子,直到1645年,也就是朱由榔登基的那年,才被放了回去,說起來,也算是和朱由榔同病相憐的苦命人了。

明初時期,隨著朱元璋驅除韃虜,蒙古勢力被驅趕到了漠北草原,原本被蒙古滅亡的高麗,由重臣崔瑩把持後,可能冇搞清楚自己幾斤幾兩,想藉此準備與明開戰,並派李成桂出兵入侵遼東半島。

曆史從來冇有新鮮事

李成桂以江水氾濫渡江困難、糧食不足為由,再次要求高麗王撤軍,後來就是非常經典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李氏王朝建立以後,素來對大明畢恭畢敬,雙方的關係也十分融洽,先後參與過和明軍一起,對女真和倭寇的戰爭,最著名的就是萬曆抗倭援朝戰爭。

從文化和政治氛圍上而言,由於明朝自永樂後定都北京,和朝鮮的距離比和江南的還近,所以朝鮮受明朝影響極大。(這一點從當代朝鮮的服飾文化上就可以看出,所謂“衣冠文物悉同中國”,日本吞併朝鮮之前,朝鮮半島的官方文字都是漢字,至今韓國人身份證後麵,還要備註一個漢字姓名。)

故而終明一朝,朝鮮堪稱大明的小迷弟,不僅在文化上備受熏陶,在政治上也走得最近。

但萬曆以後,情況急轉直下,尤其是皇太極先後兩次遠征朝鮮,史稱“丙子胡亂”、“丁醜胡亂”。

從胡亂這個稱呼上,就可以看出朝鮮人對滿清的態度了。

當時,朝鮮向滿清稱臣的一個重要條件,就是保留衣冠製度,不剃髮易服。

說朝鮮心向大明,還真不是假的。

當初後金第一次出征朝鮮,清軍統帥阿敏,一直打到平壤城下,當時的平壤駐軍統帥見清軍勢大,居然棄城逃跑,金軍輕鬆拿下平壤城。

朝鮮國王在聽到後金軍攻陷平壤的訊息後,棄城而逃,跑到江華島,後來派人譴使求和,第一次簽訂了中立條約,承若不再支援明朝。

結果條約簽訂以後,前腳後金軍剛走,後腳朝鮮又和遼東明軍聯絡上了,繼續給予明軍策應支援。

當初毛文龍所在的皮島,就是朝鮮的地盤,同時朝鮮也一直就近給予糧草輜重資助。

景福宮內,剛剛三十歲的國王李淏卻是滿臉愁緒,頭上白髮都已不少。

自從滿清丟失了江南,變成了高位截癱病人,錢糧供給大幅減少。

尤其是多爾袞還要訓練新軍,還要督造火器,更是加大了對於朝鮮、蒙古的剝削力度。

身前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臣,也是長歎一聲

“殿下,清廷那邊又來旨意,要求今年貢賦要在往年之上,多加二十萬兩白銀,十五萬石糧食,如此一來,又必須多加兩成賦稅才行啊。”

老臣名喚金集,官居禮曹參判,相當於大明的禮部尚書。

李淏歎息道

“又能如何呢?雖說清軍大部已經入關,可就算留在關外的人馬,亦不是我國能夠匹敵的啊。”

自從第二次征服朝鮮之後,滿清就嚴格的限製了朝鮮的軍隊人數,確保對方無反抗之力。

後世給李淏“孝宗”的廟號,可謂恰如其分,因為縱觀李淏的人生軌跡,和當年南宋的宋孝宗的確非常相似。

不同於他直接選擇擺爛的父親,李淏從即位之初,也許是當年滿清給他留下的屈辱記憶實在是太深重,所以便積極任用反清派官員,打擊朝中親清勢力,拒絕使用清朝年號。(許多李氏朝鮮早期的文獻裡,都還在使用崇禎年號,以至於有“崇禎五十五年”之類的說法,朝鮮文人對於清朝比較反感,甚至在地圖上,將長白山稱為“野人山”,將關西女真,視為“野人”。)

甚至,一度積極策劃“反清複明”,稱為“北伐論”。

隻可惜,曆史上李淏英年早逝,在位不到十年,就憾然辭世。

而且那時候滿清已經橫掃關內,朝鮮以區區一隅,也不可能對滿清造成什麼實質性威脅。

想到這兩年,清廷對於朝鮮的盤剝日益嚴重,李淏突然有所遲疑地道

“金卿,你說......我們有冇有可能,聯絡南麵的大明?”

朝鮮受清廷阻隔,海貿也不算髮達,資訊閉塞,至今的訊息,也就存留在知道南麵明清打得正起勁,連南京已經光複,以及川陝收複的訊息都還不知道。

而且從甲申以後,弘光、隆武兩個南明政權的覆滅,也大大打擊了朝鮮君臣的信心。

隻是以為江南地區還有明廷殘餘勢力在活動,所以清廷纔會加大盤剝,補給前線。

金集苦笑搖頭

“哪裡怎麼容易啊?再說清虜入關以後,就是摧枯拉朽,之前弘光、隆武兩朝不也是說要中興、要光複嗎?現在也都灰飛煙滅,想要指望南邊,隻怕難啊......”

就在此時,殿外突然有侍衛報道

“啟稟殿下,兵曹佐郎崔覺有要務稟報!”

李淏有些意外,但還是道

“宣!”

隨後,一名四十多歲的中年官員,慌慌張張地跑進殿內,喜形於色。

金集有些皺眉,嗬斥道

“崔郎官,殿下麵前,成何體統!”

兵曹佐郎是兵曹的副官,相當於兵部侍郎

崔覺氣喘籲籲,終於緩了過來,大聲對坐著的李淏報喜道

“殿下,喜事!天大的喜事!”

李淏剛纔還有些生氣,堂堂朝中大員,怎麼這幅德行?

結果聽到這話,確實有些奇怪

“何喜之有啊?清廷撤回旨意啦?”

崔覺搖頭,而後解釋道

“船,船!從南邊來的船,已經在全羅道登陸了!”

李淏聞言,立即站起身來,先是愣了好一會,才欣喜叫到

“上國使者在何處?來了多少人?”

-

相關小說推薦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