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正小說
  1. 和正小說
  2. 其他小說
  3. 明世祖,中興大明
  4. 第31章 亡國與亡天下

第31章 亡國與亡天下


-

大明光烈元年、滿清順治四年,二月下旬

貴州,貴陽府

從四川退出之後,大西軍便向貴州方向轉進,最終於二月抵達貴陽府,當然,此時部分軍隊已經進入了雲南北部,還有一部分留在四川南部。

大堂內的氣氛很是凝重,坐在上首的,是四名威勢不凡的青壯將領。

左右分彆各坐著十多個擎刀貫甲的將佐

這四人正是張獻忠死後,接替他主持西軍的四個義子,又被稱作“四將軍”

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

當初吳三桂、豪格等率軍圖謀四川,張獻忠在四川西充鳳凰山被清軍射中,不久就死了。張獻忠死後軍中大亂,頓時驚潰,傷亡慘重。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艾能奇四將軍在危難中收集殘部數千、家口萬餘人,由順慶(今南充市)急速南下,一晝夜馳數百裡,才儲存下部分有生力量。

隨後又彙集其他剩餘的西軍力量一路南下,於貴州安頓下來。

而後此時雲南剛好發生吐司作亂,西軍便傾力西進,基本拿下了雲南北部,勉強成為了一支有所規模的割據勢力。

張獻忠死後,雖然四人當中名義上的“大哥”孫可望接替了領導位置,可事實上四人在張獻忠還在的時候就各有勢力、想法,如今張獻忠一死,整個大西軍未來該何去何從的問題就擺在了大家麵前。

清軍攻略四川之際,為了北上陝西抗擊清軍,張獻忠決定放棄成都。並“儘殺其妻妾,一子尚幼,亦撲殺之”。

接著,分其兵為四,並命令四位將軍,各率兵十餘萬向陝西進發,結果在西充鳳凰山陣亡。

在臨死之前,他曾經對孫可望說

“明朝三百年正統,未必遽絕,亦天意也。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

按照他生前的意思,如果自己有所不測,幾個義子可以帶著剩下的西軍殘部歸附明朝。

但孫可望卻有著自己的想法,他並不想繼續和清軍死磕,而是通過退守川、桂、滇、黔,割據一方,當一個新一代如唐宋時的大理國般的“西南國主”。

而四人當中,年紀最小的李定國卻有不同意見,就在幾天前,大西軍餘部領導人孫可望、李定國、劉文秀等在貴陽附近的定番開會,討論今後的戰略方針和作戰部署。

孫可望在會上主張把部隊開往廣西,繼續與明軍周旋,一旦失利,就轉入南海。李定國堅決反對,他主張西進雲南,建立根據地,聯明抗清。李定國說:“當前清軍大舉進攻,闖王血濺九宮山,老萬歲中箭身亡,我們與清軍有不共戴天之仇。大敵當前,如果再與明軍廝殺,隻會使清軍漁翁得利。當務之急在於聯明抗清,否則隻有死路一條。”

兩人爭執不下,最後李定國表示孫可望亡命南海是死路一條,那還不如當場死去,旋即拔出寶劍,準備自刎。眾將一見,忙奪下寶劍,一起跪地高呼擁護李定國的建議。孫可望見人心歸向李定國,隨即同意進兵雲南,聯明抗清,但兩人之間卻依舊產生了巨大裂痕。

對於孫可望而言,李定國在大西軍中的威望實在令他不安,並且兩人的想法和目標也相去甚遠,關係變得十分僵硬。

雖然孫可望口頭上答應了李定國等人“聯明抗清”的說法,但過去了十幾天,還是一種觀望態度,唯有繼續向雲南擴張一事獲得了大家共識。

就在這雙方達成一個微妙平衡之際,一顆巨石卻打破了平靜的湖麵。

大西軍還冇找上南明朝廷的門,南明朝廷卻是先找上門來了......

“你是說,那人自稱是光烈天子親派使者?”

孫可望坐在主位,皺著眉沉聲問道

“正是,那人還說自己是什麼......中書舍人,好像是皇帝身邊的人呢。”

“他有說此行過來是乾嘛的嗎?”

孫可望接著追問

“他隻說是要見四位王爺,說是朝廷願與西軍合作抗清,天子派他與諸位王爺相商大事。”

比起沉默的孫可望,一旁的李定國卻是很有興趣,忍不住出言問

“他可有說這合作一事,朝廷那邊是何時做的決定?”

“這倒是冇說,不過,小人從他那語氣裡能聽出,這事應該是皇帝親自過問主張的。”

一直在傾聽的劉文秀也表達了意見

“大哥,不如還是先讓人上來,聽聽朝廷怎麼說吧?”

孫可望也隻得點頭

不一會兒,一名年輕官員青袍栩栩而立,操著略帶後世湖南口音的官話,向四人見禮,正是向朱由榔請纓而來的王夫之。

他對著為首的四位躬身道

“下官見過四位將軍!”

孫可望等四人互視一眼,然後劉文秀一指不遠的桌子,開口

“天使多禮了,請坐吧!”

待王夫之坐定,劉文秀又召人上了茶,孫可望這才直入正題地問道

“天使此行不知是為何而來啊?”

王夫之微微一笑,他那身難掩的書卷士子氣在這一群殺伐果決的軍漢中顯得鶴立雞群,左右打量了一眼兩側同樣坐著,肅穆威勢、甲冑凜然的十來名將校,並冇有將這刻意地“下馬威”當回事。

反而對孫可望不卑不亢地迴應道

“下官此行為家國天下而來!”

“家國天下?天使何出此言呐?”

孫可望看著這個大放厥詞的年輕人,有些譏諷地問

“哦?那還請天使講講,是怎麼個家國天下法啊?”

王夫之彷彿冇有看見孫可望那有些譏嘲的笑容,正襟危坐嚴肅道

“於天家而言,清虜兩弑君父,殘殺皇族,竊據宗廟,毀傷社稷。於四位將軍而言,清虜更使詐襲害八大王(張獻忠的外號),有殺父之仇,此可謂四將軍與我主具與清虜家仇滔天,將軍以為然否?”

孫可望也隻得點頭,在這個時代,“孝”是一個人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道德品質,一個人如果不孝,彆說是一般人,就算是皇帝也得被千夫所指,背上罵名。

君不見唐太宗何等文治武功、天縱豪傑?就是因為“玄武門之變”中有殺兄逼父的情節,也不得不在完美的帝王履曆留下黑點,被後人議論千年。

如果說孫可望等人否認這一點,那麼就會揹負上“不孝”的罵名,雖然這不會影響到他們的地位,但恐怕名聲就得臭大街了。畢竟無論怎麼說,張獻忠都是一手把他們提拔上來的“老上級”加義父,是忠孝都繞不開的。

王夫之見狀接著說

“而且清虜南下,所到之處,擄殺無數,所取州郡,無不泣血,罪行累累,罄竹難書!”

“清虜荼毒九州,士民悲慼,四將軍雖自立於朝外,然亦是大明域內之民,眼看鄉梓慘遭屠戮,又怎能坐視,此難道不是四將軍與朝廷共同的國恨嗎?”

麵對這番大義凜然的論述,孫可望等人依然難以反駁

倒是李定國聞言好奇地問

“天使所言國恨、家仇,在下都還能理解。清虜荼毒中原,為天下士民所厭,義父慘遭其手,與我等有不共戴天之仇。隻是不知這‘天下’是指何事啊?”

王夫之凜然正色

“所謂天下事,下官曾聽陛下有所言。”

在所有人的注視下,他將從朱由榔那聽到的說法複述了出來。

“陛下曾說過:‘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亡國,乃一家一姓之枯榮,而亡天下,則是匹夫與有責焉!”

話音剛落,李定國就眼前一亮,彷彿突然明白了許多東西,接著好奇問道

“那這滿清入關,與亡天下有何乾係?”

王夫之接著解釋

“太祖皇帝北伐胡元時有言:‘自古帝王臨禦天下,皆中國居內以製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製天下也。’華夷之辯,古已有之!清虜入關之後,下令剃髮易服,違者殺無赦。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此乃孝道之始!清虜此為,不正是要亡我漢家天下嗎?”

“且滿清殘暴不仁,自居主人,視漢人為牛馬!跑馬圈地、豪奪漢民田土,奴役漢家子女,所作所為,凡炎黃之嗣,豈有不憤然之理!”

“是故,降於清虜,非隻是改旗易幟,實乃漢奸耳!抗清,就是在保我漢家天下!”

話音之中,正氣凜然,整個大廳都隱隱迴盪

-

相關小說推薦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