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正小說
  1. 和正小說
  2. 其他小說
  3. 明世祖,中興大明
  4. 第58章 口袋陣

第58章 口袋陣


-

緬甸北部,和雲南接壤的地區,其中分佈的熱帶雨林,被稱為野人山。

相傳,諸葛亮七擒孟獲,大致就是在這一區域

在緬北地區行動,來自自然條件的威脅遠比來自敵人的強

所以,胡一青自光烈八年履職雲南都督後,從當地民眾瞭解到緬北的特殊地形後,很果斷的冇有選擇主動進攻。

相反,過去數年中,胡一青對於緬甸東籲王朝的態度,堪稱縱容

麵對莽白對明緬邊界的木邦政權步步蠶食,胡一青不僅冇有出手援助,反而置若罔聞。

以至於弱小的木邦在緬軍曠日持久的攻勢下,難以支撐,在光烈十二年末

東南亞諸國決定聯合向北時,莽白不再顧計,出動三萬餘大軍強攻木邦,木邦僅有高層不到數百人逃到雲南境內。

為此,都察院還專門向內閣彈劾了雲南都督胡一青

認為他有養寇自重之嫌

不過在現在的大明朝,軍政分製,像胡一青這種級彆的高級軍官,即使是都察院彈劾,也必須要經由樞密院才行,否則除非內閣會議簽署調任,都動不了。

好在胡一青陳述申辯的奏章,在朱由榔這邊也得到了認同

關於對緬戰略上,胡一青提到了兩點

其一,正如他考慮的那樣,緬北地形複雜,與其讓明軍主動深入,還不如先誘使對方的主力“引蛇出洞”,在明軍較為能夠展開的地形殲滅。

其二,緬甸和雲南之間,還存在不少獨立和半獨立的土司

胡一青認為,處置這些土司過於麻煩,若是由大明直接吞併,反而容易激起矛盾,不如讓緬甸代為吞併,到時候再連本帶利,一起拿回來便是。

這些年來,對於西南方麵,改土歸流,一直是大明朝廷施政的努力方向。

但是這些地方的民情都過於複雜,又大多民風彪悍,朝廷很難輕易插手

尤其是像廣西,很多桂北、桂中土司,當年在堯山大戰時,還是大明朝的功臣呢。

隻能加以懷柔政策慢慢同化

而雲南這邊的情況又有些不同

很多夾在邊境的部落政權,基本上都是獨立或者半獨立的,恐怕連他們自己都分不清楚,自己到底算是哪國人。

在這種情況下,緬甸的侵略,反而有利於大明整合介入這一區域

胡一青還擔心緬甸不上鉤呢

莽白也比他想象中要囂張得多

明代以後,東南亞地區的開發還是不錯的,尤其緬甸先王還算明君,東籲王朝麵積與四川差不多,而人口,大約比廣西略少。

莽白為人殘暴,奪取了其兄的王位後,為了吞併木邦,證明自己的功業,在國內大肆征兵,硬是湊出了七萬多人馬來,加上強令周邊小部落出兵,林林總總,亦有八萬上下,合計近十五萬人,號稱三十萬。

不過不同於在上百年南北對立中,久經戰陣的東南亞小霸王安南,緬甸這邊,由於周邊都冇有太多競爭對手,所以兵力雖眾,戰鬥力恐怕更加糟糕。

可莽白還是信心滿滿,畢竟安南在曆史上,被中原王朝錘過不止一次了,而緬甸,由於過去都還是純純蠻荒之地,和中原王朝之間,都冇有怎麼交過手。

萬曆年間,緬王莽應裡同樣號稱“三十萬大軍”,侵略大明邊疆地區的土司和宣慰司,甚至涉足雲南。

但當時的朝廷,一開始還能應付,緬軍戰鬥力,即使是麵對已然日益崩壞的明軍,也難以抵擋,屢次被敗。

曆時兩年的戰爭以劉綎收複所有失地而勝利,緬軍被打敗,原本搖擺不定的土司紛紛又重新歸順明朝。

但戰爭並冇有就此結束

可伴隨著明王朝周邊形勢日益嚴峻,哪裡又顧忌得上這萬裡之遙的土司煙瘴之地?

隨著明朝的注意力被轉移,無暇顧及西南,緬甸再次步步蠶食,襲擾並進攻、吞併雲南周邊土司。

戰爭持續十餘年,最後以明廷“失六慰置八關九隘”告終。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自此以後,中原王朝對於東南亞,或者說雲南周邊的土司、宣慰司控製力大幅削弱,“金字紅牌”製度名存實亡。

此後百年間,緬甸逐漸擴張,成為東南亞與越南並稱的小霸主

曆史上真正被錘,意識到誰是大哥,還得等到乾隆年間的清緬戰爭教做人。

但即使如此,戰爭中,清廷方麵也付出了極大代價,並且這種威懾力也很快伴隨著英國殖民者的到來,化為泡影。

可以說,緬甸問題,其實比安南更加關鍵

現在的緬甸,距離萬曆末年的勝利纔過去幾十年,難免驕狂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當聽聞緬軍兵鋒越過木邦、孟養,直逼雲南

當地土司均恐慌莫名,滇地百姓同樣驚懼

要知道,當年緬軍侵略,給雲南和西南土司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災難

緬軍軍紀可想而知,屠殺、擄掠難製,“分道入寇,傷殘數郡,蹂嗬一方”,按照當時的文學家沈德符所言,“雲南自此虛耗矣”。

而且自那以後,雲南直接和緬甸接壤,緬人的襲擾也成為了邊境民眾的焦慮。

直到現在,經過數十年的恢複,滇地百姓依舊對緬軍報以畏懼

對此,胡一青的應對很簡單

邊境土司、內地府縣,他已經一一通告過了,四個字:堅壁清野

雲南不同於內地,由於開發程度不高,無論漢夷,居民大多聚居,尤其是土司,本身就有這樣的習慣,一遇強敵便收縮於山寨。

隨後,胡一青把雲南邊軍分為三個部分

都督僉事秦翼明領四營邊軍,四營民兵,屯駐永昌府;總兵陳旭,領三營邊軍,四營民兵,屯駐威遠州。

剩下的全部主力,由胡一青親領,就在距離昆明不過二百裡的楚雄府,毫無動作。

就等著緬軍深入

很快,前線一個個不利的訊息,不斷往後方傳來

木邦失陷,木邦宣慰司頭領內逃

隴川宣慰司、孟璉司、孟定府先後失守

而與此同時,安南那邊的東線戰場,卻是高歌猛進,焦璉親率主力,一路向南猛攻,眼看就要突破諒山,直抵升龍府前。

雲南這邊的上下將領,未免有些心急

但胡一青依舊是宛若老僧入定,反而嚴厲申斥了威遠州駐軍裡,私自縱兵出戰的兩名廂總。

整個滇西、滇中,民兵均收縮於城內,主力邊軍則是屯駐於永昌、威遠、楚雄三個呈倒三角狀的關鍵節點裡。

楚雄府,城中臨時被充為都督府駐地的府衙裡

已經快五十的胡一青,雖然還是那般虎背熊腰,目含殺氣,但卻不複當年軍陣之中,以一敵百的勇悍,而是多了幾分身經百戰,老將的沉穩。

隻是一言不發的看著衙門裡忙碌的都督府參謀軍官們,用各式標記、小旗,裝配沙盤。

身側陪侍的總兵倒是年青得引人注意,出言尊敬問道

“都督,夜不收的新訊息,緬寇快到景東了,咱們真的還不動嗎?”

胡一青看了眼對方

這位年輕的小侯爺,在軍中也算是頗有聲名,雖然已經受封郡公,而且在戰後很有可能再進一步的胡一青還不至於嫉妒一個小年輕,但一開始還是頗不以為然的。

畢竟論資曆,胡一青和焦璉,在此時大明軍中,絕對是t0那一批,比李定國還深,人家跟著當今天子時,朱由榔還叫桂王呢。

隻是淡淡迴應道

“再等等,至少要過了景東。”

王愬有些遲疑道

“都督,緬寇真的會如此驕狂,看不出咱們這是個口袋陣嗎?”

胡一青搖頭反問道

“知道了又如何?”

“就現在這個勢頭,就算莽白雄才大略,馬上讓全軍止步,掉頭回去,幾人會聽?”

王愬並不傻,一下子就明白過來了

說到底,還是個閱曆問題

王愬年輕,雖然也打過不少仗,而且相當漂亮,但卻隻麵對過清軍一個敵手

而不得不承認,

清軍屬於那種訓練有素的敵人,很少出低級錯誤

可眼下的緬軍,根本就是一大堆東南亞部落壯丁的集合物

這樣的龐大人馬,被動員驅趕到這裡,說難聽點,就是為了撈一票

誰都知道,整個雲南,最富庶核心的,還是滇中那幾個府

就算莽白腦子好用,他能管得住手下一大幫子部落頭領?

就像早期的農民軍,本質上就是一大幫流民、饑民裹挾而來,無所謂戰略戰術,哪裡有糧,往哪裡擠而已。

-

相關小說推薦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