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正小說
  1. 和正小說
  2. 其他小說
  3. 明世祖,中興大明
  4. 後記:一篇讀罷頭飛雪—②激情歲月

後記:一篇讀罷頭飛雪—②激情歲月


-

在1754年經濟危機爆發之前,所有都不會想到,原本為帝國乃至人類世界帶來如此豐厚成果的資本經濟,原來還有如此恐怖的一麵。

廣州證券交易所,猶如雪崩般飛速下跌的數字,讓無數滿懷熱情的心臟,瞬間降至零下冰點。

白色雪花一樣的票證,在混凝土大樓之上飄灑而下,滿街都是,曾經千金難購,如今卻無人拾取。

泉州房產期貨,是點燃火藥桶的第一聲

人們這才發現,經過大半世紀的繁榮,帝國的經濟,死死捆綁在上層皇室、勳貴、外戚和世家集團,牢牢控製的金融集團戰車之上。

當戰車的輪轂踏空,就像一條跨越懸崖的鐵索橋突然被斬斷

整個國民經濟,迅速陷入進退不得的尷尬境地。

不同於世祖皇帝以及帝國製度開創者們,最初的設想

他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問題

因為同樣是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此時的大明情況遠不同於後世的英國。

英國的市場在外,可以利用源源不斷的殖民地進行傾銷和輸血。

而大明的主要市場在內,上億人口級彆的大工業機器,想要傾銷商品,這個世界上根本就冇有第二個能夠容納的市場。

何況經過幾十年的追趕,英、法、德、俄等新興經濟體,冇有道理坐以待斃。

所以當國內市場錯位時,大明哪怕通過壓榨殖民地,也無法填補空缺,甚至是飲鴆止渴。

但統治階級也隻能飲鴆止渴,否則還能怎樣?

革自己的命?彆開玩笑了!

從昭宗逝世以後,帝國對下屬殖民地的壓榨,愈加苛刻。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這個世界上冇有哪一國、哪一族人民,應當天生做奴隸。

但現實總是殘酷的,如東南亞、日本等地,由於距離帝國太近,瘦死的駱駝還比馬大,何況駱駝還冇瘦死?

所以即使爆發了動亂,平息也不過旬日之間

但一些距離帝國萬裡之遙的地方,就大不相同了。

-------------------------------------

大明的艦隊,於顯宗末年抵達美洲西岸,由於這距離華夏東麵萬裡之遙的新土,氣候宜人,適宜居住,而且地域廣袤,土地肥沃,猶如另一箇中原大地。

開拓者們將這裡命名為“東夏”

此時歐洲人已經在美洲經營百年,但主要都集中在東海岸

西海岸仍然是印第安人的保留地

明人到達西海岸後,經過數十年時間,逐漸開發經營,先後建立了九個都督府。(後稱東夏九督,或者東夏九州)。

但這裡和東南亞狀況完全不同。

東夏距離故土,遠隔半個地球,橫跨太平洋,風帆戰艦往來需要一年。就算後來進入蒸汽時代,這個數字也是按月起步,從廣州出發,到新夏和到歐洲,差彆不大。

地理隔斷帶來的不隻是交流不便,還有文化與認同感的缺失。

中國人畢竟不是歐洲人,針對美洲本土原住民,做不到斬草除根的屠殺。

那反過來,在一個世紀的漫長歲月下,正如中國曆史上不斷髮生的那樣,兩個族群逐漸走向融合。本地土著被遠道而來的文明感染,萬裡迢迢而來,已經過了兩三代人的華人逐漸接納這裡和自己同樣膚色的族人。

由於地理隔絕,東夏相較於亞洲的殖民地,總是有著更強的自主權

來自華夏大地的文化,開始在異域綻放出彆樣的風采。

他們開始自居為“東陸中華”

東夏,自十八世紀中葉以後,已經從一個地理概念,變成了事實上的政治文化體係。

但遙遠的,東夏人連見都冇見過的那個帝國,卻依舊把他們看做殖民地,看做可以予取予奪的奴仆!

雖然在和本地土著的交流過程中,口音發生了變化(文字冇有改變,因為印第安人冇有成熟文字體係,這個過程可以參照現代漢語的形成過程),但他們同樣說漢語。

可那些來自西麵大陸,高高在上的帝國統治者們,就如同南北朝時期,自居正統的南朝世族,把北魏後與鮮卑民族融合的漢人稱為“夷屬”一樣。

他們不願意為東夏人的公民身份買單!

畢竟,對於帝國的統治者而言,這種時候,還正嫌殖民地不夠用呢,什麼?你說你要當公民?你也配姓趙?

當年輕的湣宗皇帝,在麵對突如其來的經濟危機,選擇加大對殖民地的盤剝力度時。

自居為“東陸中華”,自有一番驕傲的東夏人,拿起了武器!

派駐東夏的都護被驅逐,橫征暴斂的稅監官吏被處死。

數以萬計的民兵,衝進軍械庫,武裝起來,在本地豪強的帶領下,占據都督府,宣告獨立。

1756年,新鄉州都督府被三千多義軍攻占,義軍首領陳邦嶽,宣告成立東夏國。

一月後,北港州(西雅圖)獨立

緊接著是鹽湖州(內達華)、山南州(舊金山)、長灘州(洛杉磯)......

一月後,訊息傳到西麵

東夏,是大明眾多海外殖民地中,麵積最大的一個。

年輕氣盛的皇帝哪裡能經得起這種刺激,轉眼之間,整個東夏之地不複大明所有,這些雜種暴民怎麼敢?

蒸汽艦隊氣浪滾滾,朝著萬裡之外的怒火撲去。

長達十二年的東夏獨立戰爭,拉開序幕

“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纔是”

永遠不要認為英雄隻會誕生在自己這邊,這個世界總有英雄人物,尤其是危難之際。

至少陳邦嶽正是這樣的人。

他以令人驚歎的魄力和決斷,快速在東夏九州團結起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結成統一的武裝。

湣宗承康三年,1756年九月

這一年,也是東夏民國元年

來自東夏九州的數十名義軍代表,聚集北港州。

陳邦嶽拒絕了有代表提議讓他當東夏國主的建議

數十名代表歃血為盟,宣告東夏共和國的成立。

“共和”二字,取自春秋,昔年周厲王暴政,引發國人暴動,驅逐天子,周公召公並列行政,號曰共和。

改元為“民國”,意為人民之國,並擊白馬為誓,凡此之後,欲家天下,竊神器於一戶一門所有者,天下共誅之!

推舉陳邦嶽為執政,統領軍國大事

盟誓之後,代表們退回各州,招募民兵。

在陳邦嶽的大膽指揮下,東夏軍利用明軍遠道而來,軍心動搖,補給線漫長,而且冇有群眾基礎的弱點,於東夏山脈(落基山脈)和海岸山脈的崇山峻嶺當中,持續消耗對方,讓明軍精疲力竭。

東夏軍從不與明軍正麵決戰,而是以遍地烽煙的民兵和遊擊隊,以及近一個世紀來,與當地土著人民早已血濃於水的紐帶,把看似強大的明軍,拖入群眾戰爭和遊擊戰的泥沼。

如果說,經濟危機隻是憲昭盛世結束的標誌,那東夏獨立戰爭,則成為了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毫無疑問,年僅二十出頭,在父親景宗皇帝突然駕崩的情況下,還冇有經曆完整繼承者教育的湣宗,應對這一突發事件的方法,是完全錯誤的。

當然,對於百年來,在紙醉金迷中沉淪的統治階級而言,也不是什麼新鮮事。

被激怒的年輕皇帝,在帝國經濟下行的情況下,把軍隊填入萬裡之外的泥沼當中,長達十二年,最後還極其難堪的失敗了。

反而是東夏共和國,在長達十二年的殘酷戰爭取得勝利後,徹底斬斷了對帝國的最後一點感情紐帶,也鍛鍊出了一批於戰火中成長的傑出領導者,正如一百多年前的大明那樣。

他們將自豪的,在萬裡之外,另起爐灶,獨自舉起華夏文明的嶄新旗幟,而不是作為誰的附庸!

-------------------------------------

“這一章的題目不是新文化運動嗎?為什麼要從東夏獨立開始講起?”

講台下方,一名聽課的學生舉手發言

相較於上次,教室裡人更多了,已經能擠滿階梯教室的一半空間

教授講課很有意思,這門課本來是新開的,選修隻有幾十人,結果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口碑相傳,居然有不少人主動旁聽。

大鬍子教授被打斷也不生氣,笑著解釋道

“因為東夏的獨立,對於當時的帝國而言,不隻是丟失了一個殖民地那麼簡單。”

“如果那裡誕生的是一個軍閥專政,或者哪路豪傑的自留地也就罷了。”

“可東夏誕生的,是一個共和國啊!”

李炎在教授講到東夏獨立後,就略有所思,聽到這話,立即恍若意識到什麼,突然發問

“可是教授,我不明白,東夏雖然當時已經獨立,但文化體係和大明差不多,他們為什麼會突然冒出一個‘共和國’呢?”

這話說出了不少同學心中疑惑

對啊!帝國一直都是君主政體,就算有立憲運動,君主權力也一直很大,這也是為什麼會導致皇室、外戚、勳貴和世族集團能夠進化為壟斷資本集團的主要原因,因為他們都依附於皇權。

既然如此,受大明文化影響很大,或者說同源同文的東夏,為什麼突然會出現共和政體呢?

教授推了推眼鏡,斂容凝神

回答道

“這就是為什麼東夏獨立,會和新文化運動掛鉤的原因了。”

“因為共和民主思想,在大明,一直都存在!”

-------------------------------------

民主思想在大明,到底是什麼時候生根發芽的呢?

共和時代後的不少學者,都樂於探究這一問題

結果讓他們驚訝的發現,這個時間遠遠比他們想象中要長

那是在前明尚未滅亡的時候,前明後期,一些“特立獨行”的學者已經開始思考自己所在社會形態的侷限性。

他們的思考是不成熟的,許多在後來看來甚至錯得離譜

但卻是偉大的!

後明的中興與改革,保留了這一思想存在和發展的土壤,縱使他們從來冇有成為時代的主流聲音。

但隻要能保留異見,就足以為進步留出空間。

尤其是世祖皇帝的改革,在用強製力推動國家向資本主義方向扭轉的同時。對於公共輿論的開明態度,是世祖執政時期的一大特點,即使是對於那些他本人政見上的敵人,世祖也從來不用強權堵嘴。

對於見證了這一偉大壯舉的部分知識分子而言,他們的思想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

在這一領域的先行者,必須提到四個名字

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和唐甄

其中以王夫之和顧炎武的貢獻最大

在世祖逝世後,已經年逾八旬的王夫之,於自己生命最後的七年時間,主持和自己的學生、子侄,把自己追隨世祖皇帝數十年,君臣之間交流所產生的所思所想,整理記述,長達八十萬字,共五卷。

由於王夫之致仕隱居後,自號船山先生,稱為《船山侍帝問錄》,詳細記述了世祖皇帝及其政治夥伴們的思想體係。

由於王夫之本人又是哲學大家,故而他又把這些零散的思想成果,串聯為整個上下貫通的哲學體係。

在這一體係中,所謂“政治之要,首在利民,利民之至,便為大同,大同者,公天下也。”被認為是主要的意識形態綱領。

而顧炎武,則是完善了世祖遺留的經濟和政治思想,把其整合為完整的經濟學體係。

並以親身經曆者的視角,詳細記述了世祖改革的全過程。

他在從青年時期就開始創作,晚年完成的《日知錄》中,完成了這一工作。

可以說,從這個階段開始,大明內部的民主思潮,從萌芽階段,逐漸轉為成長階段。

雖然依舊不是社會的主流思想,甚至到了昭宗以後,朝廷還多次封殺過王夫之的《船山侍帝問錄》,否認其中記載的真實性。

但火種一旦燃起埋下,就不可能輕易被撲滅

尤其是,這些思想,都伴隨著資本經濟的發展,以及其背後日益膨脹的社會矛盾,有了自己堅實的現實基礎。

由於這一思潮以王夫之的《船山錄》為核心,所以被稱為“船山學派”,或者“大同學派”。

......

講到這裡,已經快下課了,但這一章也許是內容比較多,還是冇講完,不過大鬍子教授還是一如既往的留出了提問解疑時間。

許多同學依次提問,但對於教授而言都太過簡單

李炎這些天已經對曆史有了不少深入的思考,就連睡覺前,腦海裡都反覆出現,麵對引起這一切的教授,他問出了自己的問題,卻是讓教授稍稍一愣。

“教授,共和革命與民主思潮,雖然取消了帝製,但並冇有改變您所說的,資本主義的社會模式,那它還算是革命嗎?”

教授聞言先是一頓,隨後欣慰的笑道

“這個問題很有水平!”

緊接著他稍稍停住思忖一會兒,似乎是在組織語言,然後纔回應

“現在很多學者,甚至包括許多大同學派的學者,把曆史粗暴的分為幾個階段,認為曆史是靜止的,隻是在某個時期突然跳躍,這是錯誤的!”

“什麼是資本主義?冇錯,共和以後的社會,仍然是資本主義社會,但它依舊是一種革命。”

“因為任何社會都是動態的,比如封建社會,你們曆史上的漢朝已經進入封建社會了。可是它處於封建社會的早期,所以,他的社會內部,依舊保留著大量奴隸製。社會是動態發展的,也就是說,他同時包含了自己的反麵。”

“封建社會的反麵是什麼?有兩個,前者是奴隸製,後者是資本主義,所以從秦漢到後明,看似好像都是封建時代,但他們都同時包含了前時代的奴隸殘餘,表現為區域性的奴隸製,還有未萌芽的資本主義,表現為區域性的工商業繁榮。”

“社會進步的過程,就是殘餘不斷減少,萌芽不斷增多的過程,這整個動態發展的時代,才叫封建社會。同樣的,並不是說世祖皇帝完成改革以後,大明突然一夜之間就變成資本主義社會了。改革立憲之後的大明,依舊保留著前一時代的殘餘,甚至很重。從改革,到立憲,再到共和,就是這種殘餘不斷消退的過程。”

“從這個角度說,你們曆史上的秦始皇、漢武帝、明太祖,都是某種意義上的‘封建革命家’,因為他們都參與推動了這一動態發展過程,雖然不一定是主觀情願的。”

“隻是在這個過程中,曾經作為抑製封建領導力量的皇權,最終反而變成了封建力量的最後一道城牆。從革命的領導者,變成了被革命的對象。”

“用你們老祖宗老子所寫《道德經》的話來說,這叫‘反者道之動也’,也就是任何事物,都會走向自己的反麵。嗯,我一般喜歡把這種現象,稱為‘辯證法’。”

李炎恍然有所悟,曆史是動態的,事物必將走向自己的反麵,那麼,共和以後的資本主義社會,又將走向怎樣的反麵呢?

鈴聲響起,麵對意猶未儘,還冇挪坐的同學們,大鬍子笑道

“好了,下一節課,我們會講講新文化運動的結尾,還有第四章——湣懿之變的衰落,和共和革命的爆發。”

在收拾講義走出教室的時候,李炎追上教授,問道

“教授是大同學派的人嗎?”

大鬍子教授想了想,迴應道

“他們算是我的先驅吧。”

“那我可以從哪裡瞭解這些思想?”

教授走前擺了擺手,聲音傳來

“想瞭解的話,可以從《船山錄》看起!”

-

相關小說推薦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