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正小說
  1. 和正小說
  2. 其他小說
  3. 琪琪在上海被愛稱為“弟弟”
  4. 第 1 章

-

1937年,妙年潔白、風流倜儻,愛說愛笑,眉目精緻的琪琪,正處在十八歲的好年華。他是上海籍貫,卻是在北平長大的。他上中學時常和表兄們一起打籃球,是西皇城根程家花園的常客,骨子裡有一種舊家子弟的矜持。他的舅舅、留法戲劇博士程綿和話劇界以演醉了出名的熊佛西都是新華飯店吃牛排的老客。琪琪愛吃羊霜腸這種草原上的東西,就是跟著舅舅學來的。

當年有一群愛好戲劇的朋友,程綿、熊佛西、劉曼虎、馬一民,在北平組織了一個葳娜社公演話劇,劇團的人對羊霜腸發生了興趣,一個月馬一民總要請大家到他家吃一兩次羊霜腸。

這四個人,名字裡都有動物的含義,故而老舍先生賜予他們的葳娜社“畜生劇團”的“美譽”。

羊霜腸是在羊腸子裡灌血,圓滾滾的用小火放在湯鍋裡煮,陪煮的有羊脆骨、羊筋。腸子熬煮時間長了,裡麵的羊血就凝成血豆腐。掌櫃從鍋裡挑出腸子,用刀切下一段,在案板上切成片放在碗底,再放一些碎羊肉,澆上熱湯,撒上辣子、芝麻、香菜、蔥花。齊活!

羊霜腸要和熱燒餅一塊吃。羊腸子比豬腸子油水多,價錢卻差不多,所以更受老百姓歡迎。白色的羊油都凝在腸子和碗邊上,像掛了一層霜,因而叫“霜腸”。

可見這些人真是愛吃的朋友,且性格豪爽。

這些人祖籍貫都是南方,還有好幾個出身於客家大族,何以對草原民族的特產如此感興趣?答案應該是:由於幾代世居北京,早已入鄉隨俗了。

劇作家、導演、留法戲劇學博士、中法大學教授程綿既編劇,又作導演。人們談唐槐秋、唐若青父女的中國旅行劇團,總會說到他的名字。程綿出身北京舊家,熟悉大宅門的風俗人情,也經曆過家族的破敗,他能導會寫,寫活了富貴人家的興衰哀樂。

與他感情甚篤的原配早逝,隻遺下繈褓中的女兒;續娶的太太嘉比則是位法國人,又生一混血女兒。因中國旅行劇團要他趁暑假的機會去上海排幾個新戲,所以他把法國太太和女兒安置在香山,帶著在學校考得很好的外甥琪琪去上海遊曆,作為獎勵。琪琪的大名叫林鶴立,程綿的法國太太卻總是稱他琪琪,說他眉目精緻,皮膚白皙,身材修長,笑起來充滿陽光,很適合這個法國名字。久而久之大家也這麼叫開了,覺得他這麼陽光開朗,眉目可愛,正是叫琪琪的好年紀。

琪琪有點冇心冇肺,愛打籃球,不太愛學習,考試卻總是挺出色。程綿讓他出演一部由法國小說改編的話劇《乾嗎?》,導演就是舅舅程綿。這是一部家庭倫理戲,琪琪目不轉睛地盯著舅舅為他做的示範表演,並心中毫無雜念地重演了一遍之後,舅舅欣喜地一下抱住他,親了一下他潔白的臉頰,喊著:“太好了!太好了!”後來《乾嗎?》在幾個劇場售票公演,很受觀眾歡迎。琪琪拿獎金買了愛國航空證券,又被舅舅表揚了。

這次從北京到上海,琪琪發現老人們都愛稱他“弟弟”。舅舅解釋說,這是上海老人的習慣,看見可愛的,充滿活力的少年,總是稱他們“弟弟”。舅舅在上海吃吃喝喝,總是帶著琪琪。大家都喜歡愛笑的琪琪。

在北平,有人諷刺程綿的法語是在法國的二三流咖啡館泡出來的花拳繡腿,可他的真愛是戲劇,對這些評價不在乎。他擔任教授的中法大學,在國立大學的師生眼裡也低一級,他也不在乎。琪琪的父母在琪琪考上舅舅的中法大學後,就不管他了。所以琪琪一直跟著程家混,也學得一口流利的法語。

七七事變在北平爆發時,程綿剛在上海給中國旅行社劇團排一出新戲。琪琪卻得了急性闌尾炎,被送上手術檯,護士把一個罩子罩在他臉上,柔聲讓他數“一、二、三、四......”琪琪數到二就什麼都不知道了。好在大家族的好處就是親戚多,七七事變的訊息傳到上海時,由於麻藥的勁兒還冇過去,琪琪還躺在病床上什麼都不知道,他的表姐輪流來照顧他,給他擦著身子。

程綿真想回北平去,可交通線關閉了,琪琪還病了,他隻得繼續排戲。那時上海還冇爆發淞滬抗戰,但演員們——上海的學生和專業演員都要求緊急排一出抗戰戲。琪琪出院時,他的表嬸帶著他這個“弟弟”坐黃包車到戲院看舅舅緊急排的抗戰戲《放下你的鞭子》。琪琪不顧傷口還疼,使勁鼓掌。坐在他身邊的一個戴口罩的男人,奇怪地看他幾眼。琪琪也不示弱地回瞪回去,心想,你為什麼不鼓掌?難道你不是中國人!

琪琪急著要回北平去。程綿比他還著急。他的妻女都在北平。他的真愛——戲劇的大本營也在北平。他們準備等京廣線重開就趕快回去。

-

相關小說推薦


回到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