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正小說
  1. 和正小說
  2. 其他小說
  3. 三國:麵相太狠被錯認為無敵戰神
  4. 第55章 競逐蜀川

第55章 競逐蜀川


-

高遠聞言,未置一詞。

他僅是將達溪蝶輕輕安置於榻上,預備安寢。

劉備深思熟慮後,決定放棄繼續攻略蜀地,轉而專心治理已征服的土地。

高遠每日陪伴劉備四處奔波,設計出一套官製,協助劉備管理領土。

曹魏與袁紹的決戰終至,一如史實,曹操再度擊敗袁紹,躍升為北方的霸主!

劉表據有荊州南四郡,劉璋割據蜀地。

而劉備,與曹魏直接相鄰。

他掌控著漢中、天水及西涼馬騰的部分領地,還有安西都護府的一隅。

曆經一年的發展,劉備麾下已有近兩百萬精兵強將。

曹操消滅袁紹,成為中土無可匹敵的諸侯。

此刻,劉備再次向高遠尋求對策。

“主公,此刻進犯蜀地的時刻已然成熟。”

“不過,有一事我們必須先解決。”

“何事?”此劉備並無藍星劉備的英豪氣概。

凡事皆需請教高遠,然而高遠確有治國之才,天下如何平定,他心中有數。

“曹操。”高遠道出此名,劉備頓時陷入沉思。

冇錯,曹操掃滅袁紹,已是天下最大的諸侯!

此刻聽到這個名字,即便劉備如今聲勢滔天,也不禁默然。

“我們若攻蜀,後方將徹底暴露給曹操。”

“不解決這個問題,進攻蜀地也無法心安。”

劉備聞言,再次發問:“那我們該如何應對?”

“軍師,我劉備能有今日局麵,全賴你高遠。”

“我相信軍師必有妙計!”

“不錯,有計策。要解決曹操,隻需一人。”

“我的弟弟,李子雄。”

劉備自然對此深信不疑。

若無李子雄,今日劉備的勢力版圖便無從談起。

無論是初占洛陽,奪取天水三郡,或是進軍漢中,或是對抗馬騰,李子雄立下赫赫戰功。

聽高遠提及此人,劉備急切問道:“如何讓你弟助我們成大事?”

“讓他統帥三十萬兵馬,鎮守後方!”

“有他在,蜀地已如囊中之物。”

劉備聞此言,欣然應允:“好,三十萬軍隊冇問題!”

“我信軍師之言。”

其實,對如今的劉備而言,三十萬軍隊已非大數目。

他現擁有兩百六十萬大軍,即使攻蜀需動用百萬,仍有百萬軍隊可供調遣。

\"不僅是期望李子雄統領三十萬兵馬,主君還打算晉升他的官職。\"

\"冊封他為大元帥。\"

劉備聞言,一時無言,賦予他三十萬兵馬是為了抵禦曹操,但晉升至大元帥,他心中疑惑重重。

\"主君,我們的敵人可是曹操!\"

\"這世上最強大的諸侯!\"

\"你認為三十萬兵馬足以抵擋曹操的侵襲嗎?\"

\"我提議封李子雄為大元帥,實則是為了我們攻略蜀地的長遠計劃!\"

\"唯有李子雄握有兵權,我們才能安心征討蜀地!\"

劉備頷首:\"我明白了,一句話,曹操可能會伺機襲擊我們的後方。\"

\"而能守護我們後方的,唯有李子雄!\"

\"冇錯,正是此意。\"

與劉備商議過後,蜀國的征戰已刻不容緩。

劉備冊封李子雄為大元帥,統率百萬雄師。

而劉備、高遠,以及關羽、張飛、趙雲,帶領大軍踏入蜀地。

從漢中入蜀,首先要闖過的便是劍閣之險。

其餘戰役皆勢如破竹,唯獨劍閣,成為通往成都的最後一道難以逾越的屏障。

當年鄧艾、鐘會伐蜀,全賴鄧艾的奇策,從山徑直搗成都腹地。

並在綿竹之戰中擊敗諸葛瞻,曆儘艱辛,才得以挺進成都。

即便如此,蜀漢的大將軍仍試圖以微薄之力逆天改命。

硬生生讓蜀漢差點複興,才艱難地奪取了蜀國。

不過今日的蜀地,已非當年劉備、諸葛亮領導的時代,亦非諸葛瞻、薑維執掌的第二代蜀漢。

僅僅是劉璋的領地罷了。

攻打蜀漢或許需耗儘全力,但對付劉璋則無需如此費勁。

甚至可以說,許多蜀地的城池會直接向劉備投降。

實際情況也正是如此,未到劍閣之前,各地城池輕易便被攻克。

唯有劍閣這座重鎮,無法攻克。

\"主君,抵達劍閣,我們便無法繼續前行。\"

\"劍閣之後便是成都,而蜀地的首府是雒城。\"

\"但成都同樣是一處要地,擁有成都的資源,劍閣這關恐怕難以攻破。\"

劉備、高遠和趙雲三人騎馬,在弓箭射程之外,凝視著這天然險阻。

\"蜀道艱險啊。\"劉備感歎。

\"軍師,全靠你的智謀了。\"

\"我們此刻無法再有所進展了嗎?\"

\"不能了。\"高遠搖頭。

\"攻下劍閣隻有一條路,猛攻劍閣,一旦破城,蜀地將歸主君所有。\"

\"若劍閣不破,我們在蜀地的戰爭,到此為止。\"

高遠也是首次遇到如此棘手的問題。

高遠對係統的積分持有謹慎態度,絕非輕易動用。

因為在係統商場中,除了延長生命的靈丹,更有能穿越時空的次元之門!

僅需一萬積分就能換取,而且三國的資源皆可調動。

對高遠而言,這意味著他有可能同時主宰兩個世界。

不僅於此地擁有領土,遙遠的星球也能成為他的江山。

因此,係統積分顯得至關重要,高遠不願將其浪費在劍閣之上。

他隻能建議劉備止步於此。

劉備深知劍閣對蜀地的重要性,若不攻克此天險,蜀地永無歸屬之日。

-

相關小說推薦


回到頂部